缩略图

跨学科视野下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作者

丁艳

广州市番禺区天誉小学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解读》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体现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结构重点强调,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践,强化实践性要求。

【关键词】 跨学科   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  校本课程

【正文】

小学陶艺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美术课程,对于学生提升美术素养、创新艺术思维,人文素养,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基于陶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新课标提出的学科素养发展的要求,我校把陶艺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提升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在课程实施中,以“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为例,在实施中探索跨学科视野下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陶艺课程,搭建跨学科融合桥梁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的是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整合,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所展开的综合学习,突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个三个关键词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阶段陶艺社团课程建设中结合二十四主题开展跨学科课程开发,是学科融合的促进和创新,同时务必聚焦陶艺课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围绕主题,主动加强学科间的内容关联,更要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主动建立学科思维和方法的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的介入学习主题。陶艺跨学科主题学习,还要突出学生的动手体验,跨学科学习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探究性。

二、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文化融合创新

在《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基于核素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首先,结合语文课二十四主题内容学习,了解节气诗词和历史来源,结合科学课了解天文地理科学知识,再结合书法课的学习提升审美素养。最后通过劳动与陶艺的动手实践表现。学生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人文精神,文化理解,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融合创新思维。

三、聚焦节气主题,深化课程文化内涵

(一)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坚持以美育人,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二十四节气主题陶艺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培养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审美素养这一重要目标,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结合语文课程相关的内容,甄选二十四节气童谣、诗词、纪录片等。让学生加强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习俗的学习和系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融会贯通,增加生活常识。

(二)书法融合节气主题,提升文化厚度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线条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书法,称得上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通过观看书法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让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中国书法承接着文化传承和表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审美魅力。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书法美的审美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国书法中,感受书法的线条之美。通过跨学科的书法学习,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接下来的动手实践环节做好铺垫。

(三)任务强化节气主题,坚定文化自信

我校开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陶艺课程,在陶艺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知识内容,让各学科知识之间得到链接与综合,促进学生感知和思维得到整体和协调的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的浸润传统文化学习,设置四个版块的课时,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将重点方在学生的内驱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上,设置课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展示会等环节,引导学生加强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通过大的问题情境,小主题带动任务,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设置任务情境,学校要设计一个陶艺文化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结合语文学科,吟诵二十四节气歌谣,通过语文课程童瑶、古诗词、视频学习了解节气文化。

第二课时:完成节气思维导图任务,画出节气思维导图,对节气文化有立体全方位的认识。让学生立体的认识到节气的时间,气候变化,代表的花卉,节气习俗,节气的美食等。

第三课时:欣赏感知每个节气的主题书法字体的演变,感受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感知不同书法字体的艺术魅力,感知篆书的线条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课堂任务,学生用陶泥搓成线条,摆出篆书节气的主题。如:立春(      )让学生感受陶泥与书法线条结合的创意和乐趣。

第四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在一个圆形的画面把篆书与节气的图文结合,组成一个有趣味的画面?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构思文字与图文的摆放位置,怎么经营画面,疏密关系?画出确定小组内的构图。小组讨论合作任务,小组长列出小组任务,小组成员认领自己的制作任务。通过陶艺与劳动制作结合,在圆形的陶泥底板,开始每组的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分工,陶艺动手制作,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和兴趣。大家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制作环节,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作品。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乐创中完成了陶艺作品。

结语

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通过主题陶艺创作,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品格身心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把24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在小学陶艺课堂的实践探索,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丰富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挥在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水平分析与深化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03);48-61

[2]程龙重申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03);25-34

[3]倪小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