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乐学”新样态的实践研究
陆丽娟
耒阳市灶市街街道办事处灶市完小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强调利用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数学概念、枯燥的习题训练常导致学生“怕数学、厌数学”,学习主动性不足。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互动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可参与的学习内容,重构数学学习的形态。研究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小学数学“乐学”新样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更能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乐学”需求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生数学学习呈现鲜明阶段性特征:思维上以具体形象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对直观生动内容接受度高,理解分数、数量关系等抽象概念需依赖实物、图像等具体表象支撑;动机层面以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核心驱动,偏好新颖有趣的活动,渴望在挑战中获得乐趣,通过成功体验与积极反馈建立自信心,枯燥灌输或重复练习易削弱学习热情;行为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借助操作、讨论、游戏等多样化活动维持参与热情,且乐于在动手实践与互动交流的合作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
(二)“乐学”需求内涵
实现小学数学“乐学”目标四大核心需求:一要创设生活化、趣味性学习情境,如故事化、游戏化场景,有效激活内在动机;二要提供可视化认知工具,如动态演示、虚拟操作,实现抽象知识可视化与可操作化,降低认知负荷,跨越思维鸿沟;三要设计互动化教学过程,支持操作、实时反馈与协作,提升沉浸感与投入度;四要建立即时化评价反馈机制,如游戏化或智能反馈,使学生感知进步、获得自信,形成学习良性循环[1]。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乐学”新样态的实践策略
(一)资源整合:技术赋能情境,激发乐学兴趣
资源整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系统化运用,将抽象数学知识融入生动场景以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2]。操作中需把握三个核心要点:选取购物、游戏、校园活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具象呈现;将数学知识点转化为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分配糖果才公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习得知识;利用交互式白板、触摸一体机等设备实现情境互动即时化,允许学生直接拖拽图形、填写数据,强化参与体验。
以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课前制作涵盖零食区、文具区、水果区的“超市购物”多媒体课件,商品图片均标注“3.5 元”“1.2元”等价格标签;课堂以动画短片“小明去超市买文具”导入,通过“8.9元中的‘9’表示多少钱?”的提问引发好奇。互动环节中,学生可通过触摸一体机“选购”商品并拖入购物车,系统自动显示总价,还能在“讨价还价”游戏中调整价格小数部分直观感受数值变化。最终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主动关注小数意义,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二)工具创新:技术赋能可视化,降低乐学难度
工具创新策略运用互动课件、几何画板、AR 等技术,将抽象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与几何变换规律可视化、动态化,显著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具体实施需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动态演示分数平均分过程或小数点移动规律;实现几何变换动态化,支持学生通过拖拽、旋转操作直观探索图形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并强调探究过程自主化,提供数字化工具供学生自主实验发现规律,如改变长方形长宽观察面积变化。
以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课前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可动态展开的圆柱模型,关键参数如底面周长、高可调控。课堂探究环节,学生使用平板操作互动课件:点击按钮观察圆柱侧面展开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拖动滑块调节圆柱高和底面半径,自主发现“长方形长Σ=Σ 底面周长、宽 Σ=Σ 高”的核心关系;随后完成侧面面积计算与表面积组合的互动练习,系统即时反馈正误。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被有效突破,课后测试该知识点正确率提升 35% ,有力证明了可视化工具对降低认知难度的显著效果。
(三)模式重构:技术驱动游戏化,深化乐学体验
模式重构策略依托在线平台、闯关游戏、数字竞赛等技术,将传统数学练习转化为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化活动,深化学习体验,促进知识巩固与成功感获取[3]。核心实施路径为:游戏化任务设计,以关卡、积分、勋章包装练习为挑战任务;即时化反馈保障,通过在线系统实现自动批改与实时反馈;多样化形式融合,整合单人闯关、小组竞赛、全班PK 满足不同偏好。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环节中,基于班级智慧教学平台开发“数学探险之旅”闯关游戏:第一关“森林寻宝”要求正确完成基础计算题以收集“钥匙”;第二关“桥梁搭建”需解答实际问题推进桥梁建设;第三关“团队作战”则需小组合作攻克综合题以赢取勋章。平台技术支持自动记录答题数据、生成排行榜、并归集错题至个人错题本。实践结果显著,学生主动练习时长由平均 8 分钟增至 15 分钟,错题订正率提升 40% ,课堂氛围由被动做题转向主动挑战,有效深化了学习参与度和成就感。
(四)精准支持:技术驱动个性化,促进乐学差异发展
精准支持策略依托在线测评、数据分析与微课推送等技术,精准识别学情差异,提供分层资源与个性化辅导,确保各层次学生获得适配的成功体验。其核心实施框架包含三点:数字化诊断学情,通过前测定位薄弱点;分层化推送资源,基于数据匹配基础微课、拓展练习或挑战任务;个性化落实辅导,利用语音、批注提供针对性指导与激励反馈。
以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为例:课前前测显示 60% 学生掌握基础、 30% 混淆折扣利润、 10% 存在计算错误。课中精准推送分层内容——基础层观看解题微课并练习,提高层辨析概念差异并完成逆推题,挑战层设计促销方案计算利润。课后针对错误推送讲解视频,向优秀生发送表扬卡。结果各层次学生任务完成率均提升 25% 以上,学生反馈获得适配内容与成就感,有效实现差异发展。
结语:本研究构建并实践了以“情境创设—可视化探究—游戏化练习—精准辅导”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赋能策略,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认知难度、增强了学习体验,成功塑造了“乐学”新样态。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重塑了学习方式,为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可探索人工智能(如个性化推荐、评价)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潜力,同时警惕“技术依赖”,确保服务于数学本质。后续研究将量化分析该策略对学生数学成绩及核心素养的长期影响,为深化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星 .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分析[J]. 读写算,2024,(07):11- 13.
[2]江玉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路径[J].求知导刊,2024,(14):47- 49.
[3]孙彦妮,张廷悦. 信息技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24,(04):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