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毕文尚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1. 目的论理论概述

1.1 目的论的起源与发展

Skopos Theory,即翻译目的论,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得名于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Katharina Reiss 作为该理论的奠基人,首次将“功能”概念引入翻译批评,并强调翻译需考虑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功能关系 (Reiss K, 2000)。Hans Josef Vermeer 在 Reiss 研究的基础上,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系统的阐述了这一概念,主张翻译是为特定的目的和受众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的文本,将目的文本的功能视为翻译的核心(Vermeer H J,2001)。随后,Vermeer进一步提出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强调翻译应遵循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法则。随着理论的发展,Justa-Holz Manttari 和 Christiane Nord 分别从行动理论和“功能 + 忠诚”原则的角度对目的论进行了深化。 目的论基于行动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必须明确其目的。该理论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强调翻译是涉及文化、社会和功能性的多维度交流。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过程。目的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地位、关系,以及翻译的概念、译者角色和翻译标准。该理论指导译者从读者需求出发,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原文,以目标语言为中心,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1.2 基本原则

1)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核心指导原则,它要求翻译活动必须服务于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Skopos,即目标文本的目的,是翻译策略选择的出发点。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性决定了翻译的手段和过程。Vermeer 认为,文本的产生总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翻译亦然。

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可大致分为三类:译者的个人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手段所追求的目的。通常,“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文化语境中对目标读者的交际功能 ( 李红梅 ,2015)。因此,译者需明确翻译活动的具体目的,并根据目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期望、敏感度、世界知识和交际需求,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

2) 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语内连贯性上达标,即译文应具备可读性、可接受性,并在目标语言文化及交际语境中传达意义(寇一帆,2022)。译者需深刻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并运用翻译技巧,确保译文在逻辑、语义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交际环境。这包含了对句子结构、词汇选择和语篇组织的调整,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自然流畅和逻辑连贯,实现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目标读者预期的把握。

3) 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际连贯性,要求译者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意图和风格。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上的传递。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忠实不是简单的文字对应,而是在深入理解原文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基础上,对原文精神和意图的再现。

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石,其中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赋予译者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目的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翻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1.3 目的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

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实践指导意义而独树一帜。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比,目的论更聚焦于翻译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性。功能对等理论着重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而目的论则明确主张翻译策略应由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将“目的原则”置于核心地位,认为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的。

相较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目的论在理论体系和翻译标准上展现出更高的明确性。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语内连贯性上达标,这与严复所倡导的“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译文应通顺流畅且易于读者理解。然而,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通顺,更注重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逻辑性和可接受性,要求译文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能够自然地传达信息,使读者能够顺畅地获取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此外,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则指出,在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性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应根据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原文。这与严复的“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更为灵活,允许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

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儿童文学概述

2.1 儿童文学的内涵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黄云生,1996)。它不仅包括童话、寓言、诗歌、戏剧、小说、科学幻想故事、历史故事等多种形式,而且要求内容和形式均适合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特点 ( 杨洁 ,2018)。儿童文学以其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友善的人物形象而备受儿童和家长们的喜爱。此外,儿童文学因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还应具有与普通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这种文学类型旨在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快乐、启发思维和培养良好价值观。总,儿童文学必须坚持从儿童角度出发,和儿童站在一起,真正做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张静,2024)。

2.2 儿童文学特点

1) 生动形象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是极为重要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儿童很快地理解并接受文字传递的信息,将其和自身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李红梅,2015)。所以,儿童文学作品常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吸引小读者,如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和鲜明的夸张等,这些手法不仅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从而显著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 简洁规范

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传递知识、提供娱乐,还承担着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这些作品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规范得体,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生僻罕见或不雅的词汇和表达。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作品,不仅能够为孩子们带来阅读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语言感知和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娱乐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实现寓教于学。

3) 教育性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教育魅力而广受推崇,它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悄然传递着重要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这些作品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情感,还通过娱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儿童文学通过塑造正面的角色和情境,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教育,让孩子们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学习如何成为富有责任感和有同情心的人。

3.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3.1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1) 忠实性与适应性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但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目的所决定 ( 张晓雪 ,2017)。适应性则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使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2) 文化传递与文化适应

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文化精髓,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儿童读者的特定需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巧妙地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使之既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被小读者接受和喜爱。这样的翻译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还能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3) 读者导向与儿童接受性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指导译者以儿童为受众目标,深刻洞察他们的心理和语言倾向。翻译时,应挑选与儿童认知水平、审美等相匹配的策略,确保译文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也能吸引儿童,点燃他们对阅读的热情。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跨越文化的鸿沟,来传递故事内涵,还有助于儿童语言技能的提升,满足他们探索世界和享受阅读的双重愿望。

3.2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 一) 词汇通俗易懂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词汇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贴近儿童日常交流的口语化表达、富有节奏感的叠词和拟声词,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和四字短语,能有效提升文本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这样的翻译不仅让作品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译者能够更好地迎合儿童的阅读喜好,为他们带来更加愉悦和富有教育意义的阅读体验。

1) 口语化词汇的使用

例1:

原 文:“Eat grass! Look for corn! Look for oats! Run all over! Skip and dance, jump and prance!”

译文1:“……吃草!找玉米!找燕麦!到处跑!蹦蹦跳跳!”“……嚼嫩草,找玉米,拔麦子!到处跑!舞呀!蹈呀!

跳呀!蹦呀!”

简析:两个译文中,译者都采用了口语化的词汇,使句子更加贴近儿童日常语言的习惯。在译文 2 中,作者通过增加语气词“呀”,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更符合儿童的语言审美,增加了音韵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翻译策略不仅让句子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更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例 2:

原文:“The Winkies said that they would be delighted to do all in their power for Dorothy, who had set them free from bondage … They traveled that day and part of the next until they came to the rocky plain where the Tin Woodman lay, all battered and bent … The Winkies lifted him tenderly in their arms … and the Lion looking sober and sorry.”

译文:那些温基人说,为了多萝茜,他们愿意欢欢喜喜地努力去做一切事情,因为她把他们从奴役中解放了出来……走了一整天,直到第二天,他们才来到了岩石很多的原野,看见铁皮人躺在那里,浑身被跌得凹凹凸凸、七扭八歪了……那些温基人,轻手轻脚地把他扶起来……狮子看了,也忧愁地呜呜咽咽的。

简析:在这个例子中,译者使用了“欢欢喜喜”“轻手轻脚”描述了温基人解放后难以掩饰的欢乐,以及对待受伤严重的铁皮人的友好;之后又使用了“凹凹凸凸”和“呜呜咽咽”这两组 AABB 的叠词,极力呈现出铁皮人挨打的惨状和狮子忧伤的情感,节奏感慢,画面感强,一悲一喜,表达的感情深刻,使小读者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在翻译时使用叠词,可采用直译策略和重复技巧来突出其形象性、确切性、艺术性的特征,加重语气,增加情感,给小读者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3) 四字短语和中文俗语的使用

例 3:

原文:Wilbur ate heartily.

译文1:威尔伯闷头大吃。

译文2:威伯吃得很开心。

简析:这个例子中,这句话的关键就就是译者对副词“heartily”的翻译。译文 1 中,译者没有将副词单独译出,而是和动词紧密结合,合二为一,译为四字词语,精炼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传神地表现出小猪威尔伯吃食的动态感,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符合儿童的语言审美,缩小读者和译作之间的距离感。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指导下的词汇选择策略主要包括口语化词汇的使用、叠词和拟声词的运用以及四字短语和中文俗语的融入。这些策略有助于使翻译作品更加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 二) 句子清晰明了

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句法策略的选择对于适应儿童读者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句法策略分析,结合了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的例子:

1) 简化复杂句式

例 4:

原文:Your commands shall be obeyed, said the leader.

译文:完全遵从你的命令。猴王说。

简析:这个例子中,原文中的被动句式“Your commands shall beobeyed”被翻译成了主动句式“完全遵从你的命令”,这样的处理不仅简化了句式,而且使得句子更加直接和明确。儿童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猴王的服从态度,而不需要处理复杂的被动语态。

2) 调整语序以符合中文习惯

例 5:

原 文:The Winkies were not a brave people, but they had to do as they were told.

译文:这几个温基人都不是勇敢的人,但是他们接受了命令,只能去干。

分析:英汉语言在句式结构上存在差异,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结构,而汉语中多为主动语态结构。为了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原文使用了复合句结构,包含两个分句。译者将其简化为两个独立的简单句,译者将原文中的被动语态“they were told”转换为主动语态“接受命令”,这样的调整使得句子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同时也降低了儿童读者的理解难度。

( 三) 文化的交流碰撞

每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鉴于儿童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理解能力尚在发展阶段,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必须细致考量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可以运用归化、异化以及注释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处理原文,以帮助儿童读者更轻松地理解内容并吸收新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还确保了儿童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和知识增长。

1) 异化策略:保留异域文化元素

例 6:

原文:His feet were fat and doughy like thick tamales.

译文:他的脚又胖又白,像厚厚的玉米肉棕。(译者对 Tamale 进行了补充性的注释:一种墨西哥著名食物,由玉米、碎肉和辣椒裹在一起蒸制而成。)

简析:在这个例子中,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墨西哥食物“tamale”这一异域文化元素。由于“tamale”在中国并不常见,译者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帮助中国儿童读者理解这一异国食物,体现了异化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归化策略:弥合文化鸿沟

例7:

原文:And may the good Lord forgive me for this foolishness.

译文:愿老天爷原谅我做了这蠢事。

简析:在这个例子中,译者采用了归化策略,将西方文化中的“goodLord”(上帝)翻译为中国文化中更熟悉的“老天爷”。这种翻译策略有助于弥合中西文化之间的鸿沟,使儿童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对儿童读者认知水平的考虑。

3) 异化与归化结合:增加注释文字原文:Seven is a lucky number.

例8:

译文:七是个幸运数字。

分析:在这个例子中,译者保留了原文中的西方文化观念,即“七”是一个幸运数字。由于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常见,译者通过直接翻译的方式保留了这一异域文化元素,并通过注释或解释的方式帮助儿童读者理解这一文化差异,体现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化策略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需求。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既要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要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以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化需求。

4.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

4.1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面临的挑战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让翻译作品融入目标文化,并且迎合儿童读者的特定需求。翻译工作不仅要确保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得以传达,还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环境,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这样的译文旨在吸引儿童,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在传递文化的同时,也助力儿童语言技能的提升,满足他们对学习和娱乐的双重追求。例如,儿童文学中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隐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文化特色的同时,使其适应目标语言文化,尤其是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 王小花,2024)。

4.2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它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深入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以及阅读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考虑儿童的理解水平和兴趣点,将原文内容以适合儿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以目标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贴近儿童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优秀的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主题,让儿童在阅读译文时能够产生共鸣,获得与阅读原文相似的体验。通过目的论指导的翻译实践,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促进儿童文学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丰富儿童的阅读资源,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4.3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机遇

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提倡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这为译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运用目的论,译者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核,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创造出既忠实于原文又适合儿童阅读的译文。

5. 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在塑造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儿童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正在发展之中,并且他们的思维模式与众不同,因此,为他们提供精心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这些作品时,译者应优先考虑儿童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有意识地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能够以儿童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原著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儿童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熟悉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有助于降低他们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以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面临着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译者需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精心挑选和运用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著,又能够适应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通过这样的努力,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心智成长,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Vermeer H J.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 New York: American Bible Society, 2000.

[3] 黄云生 . 儿童文学教程 [M].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6.

[4] 张静 . “儿童本位论”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的网》任溶溶汉译本为例 [J]. 现代语言学,2024, 12(4):548-556.

[5] 李红梅.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5, 07-30.

[6] 寇一帆. 《中国中西部口述史访谈》英译汉实践报告[D]. 西北大学 , 2022-04-08.

[7] 杨洁 . 农村小学生课外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研究——以赫章县达依乡小学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8] 张晓雪 .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征与技巧 [D]. 2017-03-20.

[9] 王小花. 目的论视角下莫言小说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 名作欣赏,2024(1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