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声乐表演中的声音训练与技巧提升

作者

普旦增

拉萨市歌舞团(曲艺团) 西藏拉萨市 850000

引言

声乐表演以声音为载体,通过旋律与歌词传递情感、诠释作品,而声音的质量与技巧的运用直接决定表演的感染力。传统声乐学习中,部分学习者过度关注技巧练习,忽视声音基础训练,导致声音缺乏质感;或仅重视声音训练,忽略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表演显得机械生硬。在声乐艺术追求 “声情并茂” 的背景下,科学开展声音训练,同步提升表演技巧,成为声乐学习者的核心需求。深入研究声音训练与技巧提升的逻辑的路径,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夯实基础、突破瓶颈,更能推动声乐表演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声乐表演中声音训练的核心维度

(一)气息控制训练:筑牢声音基础

气息是声乐声音的 “动力源”,气息控制训练需围绕气息的深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展开。训练中需引导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如胸腹联合呼吸法,通过吸气时胸腔与腹部的协同扩张,储存充足气息;呼气时控制气流速度,保持气息平稳输出,避免气息过急或中断,确保声音连贯持久。同时,通过音阶练习、长音练习增强气息控制力,如在不同音高上保持长音稳定,或通过快速音阶转换训练气息灵活性,使气息能根据乐句需求灵活调整,为后续声音共鸣与发声位置调整奠定基础。

(二)共鸣腔体训练:优化声音质感

共鸣腔体的运用直接影响声音的丰满度与穿透力,训练需针对胸腔、咽腔、头腔等主要共鸣腔体展开。胸腔共鸣训练通过低音区练习,引导学习者感受胸腔振动,增强声音的厚重感;咽腔共鸣训练聚焦中声区,通过调整咽喉部状态,拓宽共鸣空间,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头腔共鸣训练针对高音区,通过哼鸣练习、高元音练习,激活头腔共鸣,让高音更明亮通透。同时,需训练不同共鸣腔体的协同配合,根据作品音域与情感需求,灵活切换主导共鸣腔体,避免单一共鸣导致的声音单调,形成层次丰富的声音质感。

(三)发声位置与咬字训练:提升声音清晰度

发声位置的准确性与咬字的清晰度是声乐表演传递歌词信息的关键,训练需兼顾发声位置稳定与咬字自然。发声位置训练需引导学习者找到 “面罩共鸣点” 等稳定发声位置,确保不同音高、不同元音演唱时发声位置统一,避免声音偏移导致的音色不连贯;咬字训练需结合语言特点,如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发音规则,通过字头、字腹、字尾的分解练习,确保咬字清晰有力,同时避免咬字僵硬影响声音流畅性。训练中需强调 “以气带声、声随字走”,使发声与咬字自然融合,既保证歌词清晰可辨,又不破坏声音的连贯性与共鸣效果。

二、声乐表演中技巧提升的关键方向

(一)情感融入技巧:赋予表演感染力

情感融入是声乐表演 “声情并茂” 的核心,技巧提升需围绕情感表达展开。学习者需先深入分析作品背景、歌词内涵与旋律走向,把握作品核心情感(如悲伤、喜悦、激昂);再通过声音色彩调整传递情感,如悲伤情绪用柔和、低沉的声音,喜悦情绪用明亮、轻快的声音,激昂情绪用有力、高亢的声音。同时,结合气息变化强化情感表达,如抒情乐句用平缓气息,高潮乐句用饱满气息,通过气息的强弱起伏带动情感递进,避免情感与声音脱节,让表演更具感染力。

(二)乐句处理技巧:增强表演流畅性

乐句处理的合理性决定表演的整体流畅度,技巧提升需关注乐句划分、强弱对比与速度变化。乐句划分需根据作品旋律结构与歌词逻辑,明确乐句起始与收尾,避免随意断句破坏音乐完整性;强弱对比处理需结合乐句情感走向,通过气息控制调整声音强弱,如乐句开头弱起、高潮部分强奏、结尾渐弱,形成自然的强弱起伏;速度变化处理需根据作品风格,灵活运用 rubato(自由速度)等技巧,在规定速度框架内,根据情感需求微调速度,避免机械的匀速演唱,

让表演更具层次感与表现力。

(三)风格适配技巧:精准诠释作品特色

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如古典美声、民族声乐、流行唱法)对声音与技巧的要求不同,技巧提升需注重风格适配能力。古典美声作品需强调声音的规范性与共鸣的丰满度,技巧运用需严谨细腻;民族声乐作品需融入民族语言特色与地域音乐元素,如装饰音、滑音的灵活运用,体现民族风格;流行唱法作品需更注重声音的自然性与口语化,技巧运用需贴近生活,增强与听众的亲切感。学习者需通过大量聆听与练习,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技巧特点,避免用单一技巧诠释所有作品,确保表演符合作品风格定位。

三、声音训练与技巧提升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训练碎片化与目标模糊问题及优化

部分学习者训练缺乏系统性,多为零散练习,且无明确目标,导致训练效率低。优化需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根据自身短板(如气息不足、情感薄弱)设定阶段性目标,如每周重点训练气息控制,每月聚焦情感融入;训练中需注重 “基础 - 进阶” 循序渐进,先夯实声音基础,再提升表演技巧,避免跳过基础直接练习高难度技巧;同时,定期复盘训练效果,调整训练重点,确保训练有方向、有成效。

(二)技巧运用生硬与过度问题及优化

部分学习者技巧掌握后,在表演中刻意运用技巧,导致技巧生硬或过度,破坏作品整体感。优化需强调 “技巧为作品服务”,引导学习者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判断技巧运用的必要性,避免为技巧而技巧;通过慢练、分段练习,让技巧自然融入演唱,形成 “技巧无形” 的效果;同时,多聆听优秀表演者的演绎,学习其技巧运用的自然性,体会技巧与情感、作品风格的融合逻辑,避免技巧孤立存在。

(三)缺乏实践与反馈问题及优化

部分学习者仅注重线下训练,缺乏舞台实践与专业反馈,难以发现表演中的问题。优化需增加实践机会,如参与小型演出、声乐比赛,在实践中检验训练成果,适应舞台氛围;主动寻求专业老师、同行的反馈,针对表演中的声音问题、技巧运用问题及时调整;同时,通过录音、录像回顾自己的表演,客观分析不足,结合反馈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形成 “训练 - 实践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持续提升表演水平。

结束语

声乐表演中的声音训练与技巧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声音训练为技巧提升奠定基础,技巧提升让声音更具表现力。尽管学习者在训练中可能面临碎片化、技巧生硬、缺乏实践等问题,但通过科学规划、回归作品本质、强化实践反馈等策略,可逐步突破瓶颈。未来,随着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学习者需持续优化训练方法,平衡声音基础与技巧创新,让声乐表演既具扎实的技术支撑,又能传递真挚的情感,实现艺术价值与感染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梁亚男. 声乐表演技巧的系统训练方法——从呼吸控制到声音投射 [J]. 魅力湖南 , 2024, (01): 77- 79.

[2] 昌龙飞 . 论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声乐表演艺术 [J]. 民族音乐 , 2016, (01): 96- 98.

[3] 刘春芳 . 声乐表演者的培养与训练 [J]. 黄河之声 , 2012, (12):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