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时代背景下高密地秧歌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刘月阳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关键字:高密地秧歌;传播策略;数字时代

一、概述

高密地秧歌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朝。人们在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里,以简单舞蹈动作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清时期,高密地秧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不断发展。随着商业活动兴起,高密作为交通要道,秧歌吸收其他地区民间艺术元素,表演形式愈发多样。战争时期,秧歌作为民众精神寄托,承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作用,表演更具抗争精神与民族情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民间文化,高密地秧歌得到保护传承,进入学校、文化馆等场所并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至今天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密地秧歌艺术特色鲜明,涵盖舞蹈动作、音乐风格、服饰道具多个方面。舞蹈动作上,高密地秧歌融合高密地区的农耕生活与民间武术元素,风格粗犷豪放而不失细腻。在音乐风格上,其以打击乐为基础,由鼓、锣、镲等乐器构成节奏骨架,鼓点节奏复杂多变,时而密集紧凑,时而舒缓沉稳。高密地秧歌的服饰与道具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服饰色彩鲜艳,以红、绿、黄等饱和度高的颜色为主,对比强烈。在道具使用方面,常用手帕和扇子,手帕小巧轻便,舞者通过旋转、抛接等动作,让手帕如彩蝶飞舞。

高密地秧歌文化价值深厚,在地域文化传承、民俗信仰承载、社会凝聚等方面意义重大。作为高密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高密地秧歌是当地历史与生活的生动记录。从舞蹈动作中能看到高密人民的农耕劳作场景,音乐里融入的方言曲调、民间故事,服饰道具的样式色彩,都展现高密特有的风土人情,将地域文化代代相传,使后人能直观感受先辈生活状态与文化风貌。同时,高密地秧歌是民俗信仰载体,它与高密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紧密相连,是民俗信仰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传播现状

(一)传播主体

据调查,高密地秧歌传播主体主要有当地的民间艺人、当地文化团体、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教育培训机构。高密歌的主要传播者为于钦画老师,其定期在当地举办高密地秧歌培训活动并定期举办展演。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高密地秧歌还进入当地部分小学及社会舞蹈培训机构进行传播。

(二)传播渠道

高密地秧歌的传播渠道非常狭窄。当前,高密地秧歌传播渠道主要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线下传播渠道主要在一些高密传统民俗活动、文化团体和民间艺人的舞台演出、当地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进入中小学传播等,如“地秧歌进校园”、“高密地秧歌培训:文化馆公益课堂”等主要通过现场表演吸引大量民众,增强高密文化认同感;线上主要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渠道,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三)受众群体

据调查,高密地秧歌的受众群体主要为高密本地的中老年群体、本青少年群体、外地游客及民俗文化爱好者以及舞蹈艺术从业者与学者。中老年群体作为从小耳濡目染高密地秧歌的人群,是传承文化及维系乡情的重要力量。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下接触高密地秧歌,对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表演形式兴趣较高。部分外地游客及民俗文化爱好者被高密地秧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

因此,高密地秧歌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模式老化等问题,其具备一定的受众人群,需要制定创新型的传播策略使得高密地秧歌走向更加宽广的空间。

三、传播策略

(一)内容创新

在国家“双创”政策背景引领下,高密地秧歌在内容层面应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方针。舞蹈内容紧扣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将高密文化、科技发展等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使高密地秧歌更贴近现代生活。比如编排以齐鲁文化为主题的秧歌,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同时,打破艺术界限,与现代舞、话剧、音乐等融合。如借鉴现代舞的抽象表达与身体解放,丰富秧歌动作语汇,创造全新视觉感受。

(二)渠道拓展

高密地秧歌传播渠道需要传统渠道与数字新媒体渠道协同发展。搭建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 站等新媒体平台矩阵。如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高密地秧歌历史文化、表演视频、传承故事,微博发起话题讨论,引发网友互动等。同时,推进文旅融合,将高密地秧歌融入当地旅游线路,在景区开展演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高密文化。开发秧歌主题文创产品,如玩偶、饰品、文化衫,以纪念品形式传播文化,亦可通过高密舞蹈书籍、杂志及历史影像保存舞蹈文化静态传承。

(三)受众细分与培育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需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个性化高密地秧歌传播策略。如对本地青少年,主要开展地秧歌校园推广,举办校园秧歌比赛、秧歌社团活动等;对中老年,组织社区秧歌队,定期开展交流演出;对外地游客,在旅游景点进行高密特色表演,发放宣传资料。另外,举办高密地秧歌体验工作坊,邀请专业艺人教学,让观众亲身体验舞蹈动作、音乐演奏;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线上舞蹈接力、线下摄影比赛,增强受众参与感与粘性,从而扩大高密地秧歌的影响范围。

(四)品牌塑造

高密地秧歌作为山东潍坊特有的非遗舞蹈,其品牌塑造与传播需结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品牌定位与文化挖掘,提炼核心价值。如突出“高跷”特色,600 年祭祀文化渊源等。设计差异化形象设计,如角色 IP 化,将“伞头”“丑婆”“腊花”等角色设计为卡通形象,开发扇子、服饰等周边产品。结合现代审美优化服装道具进行视觉升级,如保留“三寸金莲”绣花鞋元素等。

结语

高密地秧歌作为山东文化的生动载体,承载着高密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通过对其现状剖析,从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受众培育及品牌建设等多维度提出针对性传播方案,能够突破高密地秧歌传播困境,为这一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确保其文化价值长久留存。

作者简介:刘月阳,女,2001年10月,河北邯郸,研究生在读,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