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张红

重庆市黔江区育才小学校

一、引言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劳动教育被提升至法律层面,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段(5-6 年级)是学生劳动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但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碎片化、方法单一、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如何优化实施策略,成为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核心议题。

二、当前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

部分学校劳动课程仍以传统清洁、整理为主,缺乏与现代生活、生产技术的结合。例如,烹饪课程仅停留在择菜、洗菜阶段,未涉及营养搭配、食品安全等实用技能;农业生产劳动局限于校内种植,未拓展至果园管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环节。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劳动教育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足。例如,数学学科中的植树问题、科学学科中的植物生长实验,未能与劳动实践深度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中的科学原理。

(三)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完善

家庭劳动教育存在“包办代替”现象,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的培养;社区资源利用不足,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缺乏系统性规划,学生参与度低。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劳动教育评价多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性评价。例如,仅通过“劳动之星”评选表彰优秀学生,未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成长档案,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劳动能力、态度、创新精神的提升。

三、新时代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构建分层课程体系

1. 任务群分层设计

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任务群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并针对高段学生特点设计进阶式目标。例如:从低年级的“择菜洗菜”提升至高段的“设计营养食谱”“独立制作 2-3 道家常菜”,强调生活技能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 跨学科项目融合

以劳动项目为载体,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例如:学生需运用数学计算热量、成本,科学分析食材营养,语文撰写食谱说明,最终完成一餐健康饮食的设计与制作;通过历史学科了解农耕文化,科学学科探究工作原理,美术学科绘制结构图,劳动学科实践操作,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实效

1. 情境化教学

传统劳动课堂常常陷入“教师演示 - 学生模仿”的机械循环,学生虽能复现动作,却难解其中的奥秘。情境化教学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劳动教育本质的回归,它让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让学校成为映射社会的镜子,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出带得走、用得上的劳动素养。

2. 以实际问题驱动劳动实践

在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中实施问题导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例如,针对“校园垃圾分类效率低”的问题,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实地参观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与劳动问题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通过调研,分析现状、设计改进方案、实施优化措施。

3. 数字化工具应用

传统劳动教育讲解模式受时空限制,效率较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劳动项目所需工具和注意事项的视频,能让学生真切体验劳动,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劳动前的规划与反思能力很重要,学校可以借助 AI 智能支持,让学生经历“原生模型构建—自主改进—动态重构”的迭代过程,形成个性化劳动评价体系。例如在烹饪劳动项目中,学生通过AI 平台构建“原生评价模型”,涵盖菜品色香味标准及电器使用规范等,在多次迭代中补充“食材采购需考虑保质期”“电器操作后需关闭电源”等细节,然后通过劳动教育APP 记录实践过程、生成成长报告,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科技感。

(三)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1. 家庭劳动清单制度

明确家庭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定位,围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目标设计劳动清单。例如,低年级侧重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穿衣系鞋带;高年级增加家务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如做饭、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学生进行劳动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和技能,学校定期表彰“家庭劳动小能手”。

2. 社会资源整合

社区中的企业、工厂、农场等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例如,联合超市开展“小小收银员”体验,联合工厂开展“工业生产参观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职业劳动,了解社会运作的多元性,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锻炼技能,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勤奋、敬业、创新的品质。同时,社会资源的整合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

3. 家校共育平台

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家校共育平台能有效整合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老师可以在平台上传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劳动技巧视频、劳动教育课件、劳动主题书籍等,同时发布劳动教育任务,包括日常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实践等,并设置任务的要求、完成时间等,家长也可以提供些家庭劳动的经验和素材,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

1. 评价内容多维度

包含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和创新思维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学生劳动素养的完整画像。劳动态度主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技能关注工具使用、操作规范等实践能力;劳动成果评价作品质量与完成度;创新思维则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展现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采用“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 + 社区反馈”模式,特别是引入家长和社区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劳动表现,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例如在公益劳动后,由服务对象(如社区老人)填写评价表,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一是过程性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劳动日志、活动照片、作品样本等过程性材料;二是观察评价,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三是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的能力;四是成果展示评价,组织劳动成果展览或技能竞赛。这些方式相互补充,形成立体评价网络。

四、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高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需以课程设计为根基、教学融合为路径、家校社协同为保障、评价体系为驱动,形成“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通过课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劳动技能,还在团队合作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展望未来,劳动教育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生涯规划的深度结合,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王飞,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 ,2020(6):4- 10.

【3】李政涛 .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8):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