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商业综合体中公共艺术(雕塑)的价值与策略

作者

唐斯旸

杭州艺构雕塑有限公司 310000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商业空间功能复合化趋势推动公共艺术在商业综合体中的角色发生结构性转变。公共艺术已突破传统装饰性边界,演变为承载文化表达、经济激活与社会互动的多元价值载体。作为叙事媒介,雕塑通过多维度重构商业场景价值:文化基因传承链接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空间效能提升优化人流组织;体验场景营造增强体验与情感共鸣;社交价值激发促进互动联结。这种艺术介入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破解商业空间品质提升与运营效能协同发展的关键课题,彰显了公共艺术在商业转型中的多维价值。

一、公共艺术在商业综合体中的作用

(一) 空间情境营造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融合

公共艺术在商业综合体中的核心在于塑造空间氛围、强化情感体验,赋予场所独特人文温度与叙事魅力。其意义并非简单堆砌文化符号或地方特色,而在于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性艺术转译与重构,使场地成为能“讲述故事”的载体,有效激发消费者情感涟漪,从而建立专属该空间的独特景象感知与情感印记。让作品成为连接商业环境与人文关怀的桥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 商业价值导向下公共艺术传播

公共艺术凭借其视觉焦点特性,成为社交媒体内容创作的核心。商业综合体利用雕塑激发的情感共鸣,引导消费者参与拍摄、打卡与分享,塑造引流文化地标。通过优化作品的主题、互动形式及空间布局,可延长公众停留时间,并深化场所体验。在数字化时代,公共艺术作为视觉传播媒介和社交流通载体,其影响力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与经济回报。

二、商业综合体中雕塑的主题、体量及定位

(一) 融合场景语义的雕塑选题与策划

场地语境与品牌文化的深度耦合是设计根基。设计师须细致观察环境,确保雕塑与环境和谐统一;同时,通过艺术化转译,使物理空间与作品精神内核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视觉焦点和精神地标。

其次,多维表达手段塑造作品。设计师可灵活整合叙事性、意象化及功能化手法:叙事性通过情节片段讲述品牌或地域故事;意象化以抽象方式营造意境,引发情感共鸣;功能化则赋予实用价值,如提供休憩或导引功能。三者有机融合,构建兼具美学高度与亲和力的空间体验。

最后,主题意象的提炼与受众情感共鸣是成功核心。设计师需兼顾商业属性(如吸引客流、延长停留),同时考量区域定位,从文脉、地域或企业理念中提炼独特主题意象——它必须鲜明、普适,能跨越语言障碍,激发广泛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

(二) 公众交互视角下雕塑尺度与材质的考量

现代商业综合体雕塑已突破传统观赏功能,转向强化公众互动性设计,以激发参与热情、提升空间活力。体量规划上,要综合考虑光照的方位朝向、观赏角度、与建筑的关系,以及能否满足后续活动需求等诸多要素来展开。材料选择需平衡安全、耐久与养护性能,优先采用不锈钢、玻璃钢等防锈蚀、抗冲击材质,避免尖锐棱角与有毒物质,保障儿童、老人等群体接触安全。近年来,透光混凝土、智能感光树脂等复合材料及数字媒介的应用,为光影联动、互动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使材料成为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公共雕塑在商业中动线中的节点布局方式

商业综合体内雕塑的规划,须紧密契合总体动线与空间流线。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选址与路径衔接,有效实现引导客流、分散人流、聚集人气的功能。

在动线布局中,需紧密契合空间流线:主入口设置标志性作品强化场所辨识度;中庭、连廊等交汇点布置互动装置延长顾客停留时间;纵深空间或视觉盲区点缀小型雕塑,提升边缘区域利用率并优化动线连贯性。使雕塑从装饰元素演变为动态商业场景的核心导向,改善人、空间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结束语

公共艺术雕塑在商业综合体中兼具审美价值与经济功能。其成功实施需整合创意设计、公众参与、场地特征及运营管理四大要素。实现艺术与空间功能统一;通过战略性空间叙事,雕塑能构建商业空间文化识别系统,最终达成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价值彰显与经济效益增长的共生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树老 . 艺术与商业的对话——刍议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J]. 艺术评论,2015,(07):88-91.

[2] 郑萍 . 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及其在体验经济语境中的价值[J]. 工业工程设计,2021,(06):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