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阴阳相合:传统体育养生“精气神”的文化特质研究

作者

孙威 焦虎四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践总结等科研方法,本文对传统体育养生“精气神”的特质进行了对立统一的分析,认为动作是传统养生的物质基础“精”,特质是脊柱为主、抻筋通脉、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呼吸是其生命特征“气”,特质是匀长细绵、息时转换、形正气顺、进阶有序;心识是其内向思维“神”,特质是注意集中、精神内守、由小至大、动意协调、意吸和合、精气神合一。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精气神;文化特质

“传统体育养生”可看作是“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的交叉与融合。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古代人民为了满足其身心发展而创造并流传下来的一些体育项目。养生侧重于“防”与“养”,即“治未病”,是传统养生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养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遵循内省反观的传统思维[1],比西方文化多了一个内心的文化“镜子”。动作、呼吸、调节到心理意识,感知到与人相处分寸、社会规范体会,更有利于感受总结,促进个体成长。

1 动作——“精”的物质特质

1.1 脊柱为主

养生术的动作多以活动脊柱为主,脊柱支撑躯干,而躯干的前后正是任督二脉的所经之地,脊柱的拧转和屈伸会对脊髓和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脊柱作为人体的核心支柱部位,尤为重要,同时躯干为并合四肢“五张弓”中的“身弓”,只有“身弓”形成了,才会产生对周身的“协调劲”。动作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或脊柱前后屈伸,拉伸活动筋骨。

1.2 抻筋通脉

传统中医有“骨正筋柔,气血以流”[2]“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养生术的动作皆以抻筋、拔骨、通脉、活气血为主。抻筋可增加关节活动度,拉长肌纤维的长度,增加肌肉伸展性。抻筋可有效治疗“筋结”,因此养生术通过抻筋通脉来增加气血的运行。

1.3 动静结合

养生动作具有动静结合的特质。浅层的“动静结合”体现在练习动作的过程及定势之间,而深层的“动静结合”表现为“身动心静”,“外动内静”,一动一静,互为表里。“动”体现在人们在习练养生术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肢体运动,每个动作的练习都遵从人体经络运行的规律而动,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调理脏腑的养生功效。《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养生术练习要“未动先静”,在练习动作之前就要调整心境,使心处于一个安静平稳的状态,做到意念专一,摒除杂念,从而才能准确调控肢体,增强本体感觉,感受动作细节。

1.4 循序渐进

在练习养生术的过程中要求习练者做到身心合一,强调动作与意识,动作与呼吸等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对动作的规范性和力的传达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初学者而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切莫急于求成。

2呼吸——“气”的生命特质

2.1 匀长细绵

传统养生呼吸是指在练习传统养生时,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配合动作,以达到调节身心、增强内功的目的。传统养生的呼吸训练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中,其训练目标在于使呼吸变得匀长细绵,逐渐趋于更细、更长。

2.2息时转换

不呼不吸的间隙即为“息”,也就是“松”,也就是“空”,有人称之为“松空”。在练习传统养生时,可以利用呼吸停留的时机来完成动作的转换。在不呼不吸的过程中转换动作,就是在转换阴阳、虚实,保持从容不迫的状态。

2.3形正气顺

传统养生的动中求静,习练者在练习中应注重呼吸和动作的高度协调。形正是基础,气顺是首要,而“形正”即是动作规范、到位,“气顺”即是呼吸合理、顺畅、跟得上。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是练习的关键。将意识集中在呼吸和动作的转换上,让妄念得以休息,从而实现心灵的宁静。在这个过程中身心会逐渐发生变化,身体变得柔软舒适,心境变得愉悦无忧。

2.4进阶有序

第一阶段以动作为主,呼吸为辅。注重动作的规范性,肌肉的用力以及关节间能量的有效传递。呼吸遵循“开吸合呼”、“起吸落呼”、“仰吸俯呼”。

第二阶段呼吸带动动作,体随息走。达该阶段者已达到“形正”,呼吸要深长、柔和、连贯,无间断,不涩滞。

3心识——“神”的内守特质

3.1 注意集中

注意力集中的最终目的是要意守丹田。要想注意力集中,首先要排除杂念,对初学者而言越想注意力集中,反而越杂念丛生,反生急躁之心。因此循序渐进,先由“游思妄想”转变为“静思默想”,进而再转变为“不思不想”,此时已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注意力,也就是将脑中清空为零。然后建立“意守丹田”,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处。

3.2 精神内守

先天真气自虚无中来,而“神”与“气”本为一体,神不守,则气游离。因此,习练要遵循“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特质。恬淡,即质朴之心,内心宁静与平和,外不受物欲干扰,内不生情欲之念,物我两忘;虚无,即练习中内心不固守外在杂念,而是放下,置身于安闲且自在。

3.3 由小至大

当注意力的范围越来越小,逐渐集中到丹田时,身体上就会放松,产生舒适感。当身体产生放松时,意识就会由小至大渐渐地扩散。

3.4 动意协调

“意到则气到,气到则血行,血行则病不生”[3],意识引领气的运行,所以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意识的引领。动作为生理活动,意识为心理活动,形与意的配合,两者互相一致才可起到功效。意识的引领要适度,不可用意过度,不可死守,要顺其自然。

3.5 意吸和合

养生术的练习需要意识与呼吸的配合,意识是关键,以意领气。需要用主观思维意识的变化来引领、诱导或控制气血在人体固有的经络轨道中运行,从而起到通经活络的功效。在练习过程中“呼”与“吸”皆由意识的配合和引领。

3.6 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物之基础为“精”,人体的精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所食的五谷杂粮及饮品等事物中所蕴含的天然之精华,运动的精即身体动作。气,是一种能量,由物质之精转化而来。神,指的是精气之活力,是心志、知觉、意识等一切心理活动的统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同时“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精、气、神合一”。因此,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65.

[2]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2.

[3]张东.道生医[M]陕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