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化视域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问题
张树有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吕庄中心校
一、生活化视域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部分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情景,但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简单的角色扮演,场景过于理想化和程式化,缺乏真实生活中的复杂且不可预测性,学生难以产生深入的代入感和交际动力。教师设计的情境不能精准对接学生当前或者未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交际挑战,脱离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创设情境各类型过于单一也是主要问题之一,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常见情景比如:问路、借东西等,不能覆盖学生在家庭中、校园里、社区活动和网络等多元化生活场景,满足不了学生丰富多样的交际需求。在选择场景话题中,部分教师话题选择比较成人化或者空洞化,讨论问题过于宏大和抽象,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者只能空泛议论,无法调动其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能过分强调学生规范表达,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口语中鲜活词汇、习惯用语的有效指导和提炼话术内容,对网络用语等新兴词汇的运用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生活化视域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真情景,激发真需求
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该在文段的讲解中穿插课堂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现出内心的想法,在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学生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师在情景营造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增强表达自我的自信[1]。教师可以直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捕捉真实、具体并且有价值的交际任务作为教学起点,例如“策划一次班级春游”等,需要学生讨论方案,分工协调等适当增加情景的复杂程度,包括信息差、突发事件和观点冲突等真实元素,训练学生灵活应对和协商解决的能力。将情景扩展到教室外的真实场景中,比如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借阅咨询、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打造多元化情景场域。
(二)链接真经验,发展真语言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在话题选择上一般选择生活化、儿童化,围绕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成长中存在的烦恼、校园热点、兴趣爱好、家庭中有趣的事情、阅读观后感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尊重学生的初始表达,引导其将模糊的日常口语逐渐转化为清晰、具体并且连贯得体的表达,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新兴语言现象,对网络用语不再是简单禁止,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其真实含义、语境和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学会区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三)聚焦真互动,促成真成长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减少预设脚本,鼓励学生即兴表达,自然而然地对话。设计更多需要即时倾听、理解、回应、补充、协商、妥协的互动任务,教授学生并强化其倾听技巧,鼓励会问问题,引导学生回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 进行合理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
性的问题,如“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和碰撞,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2]。
(四)整合真资源,扩展真场域
教师在设计场景中,需打通课堂内外,布置生活交际小任务,如:记录家庭讨论,采访长辈或者在社区小商店成功购买指定物品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分享、复盘和优化。教师也可以赋能家庭教育,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箱、互联网线上资源等,指导家长重视学生在家庭中的对话质量,创造平等、开放、尊重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多倾听,多提问,少评判。学校也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宣讲,如:慰问老人、参加社区议事会等,在真实社会场景中锻炼学生交际能力。
(五)关注真个体,提供真支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设定阶梯式交际目标,对基础薄弱的或者内向的学生初期可以侧重于愿意说,逐步提高要求,要给学生营造安全包容的氛围,强调说错了没关系,要大胆尝试才最重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避免当众批评,对于表达焦虑的学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训练,提供小范围发言机会,渐进式暴露训练等支持。
三、结束语
在生活化视域下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核心在于回归生活本源,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演练转向深耕学生日常生活的土壤,通过精心构建的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紧密连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语言发展,致力于深度互动能力的培养,充分整合家庭、社会等多元资源,并切实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真实需求,才能真正让口语交际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学生在应对生活挑战中自然并且有效地提升沟通、合作和思辨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 乐媛媛 .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几个途径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 ,2020(7):00093- 00093
[2] 周宏凤 . 生活情境中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J]. 亚太教育 ,2024(2):3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