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归真实课堂: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智慧与案例分析

作者

周洁

南京市九龙中学

引言:生成性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需要通过主动地获取、建构知识来完成学习活动。生成型教学的关键特点在于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且与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息息相关。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生成性教学,可以规避传统教学的死板、被动性等缺点,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传统物理课堂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教学的生动性较差,并且初中物理的学习难度较大,在讲授式的课堂中,课堂的氛围往往较为沉闷。开展生成式教学则有利于打破这种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生成性教学生态观下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是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物理现象,往往不是一个纯粹的点,而是一组复杂的相关及不相关元素[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施生成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多边互动,从而营造出温馨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临时生成某种教学模式,或者根据教师头脑中突然迸发的灵感,对事先制订好的课堂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在物理课堂上适当地做出一点调整,可以增加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2]。

(二)促进学生对教学的深度理解

物理学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的特征,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建构与梳理,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而应用生成性教学开展物理教育,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地,是建构地,学生会在主动地探索过程中完成对不同知识地连接,形成独属于自身地知识体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地灵活运用水平。学生既能够明确物理概念地形成过程,又能够明确不同物理概念之间地内在联系,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较强地学科,与科研等内容联系紧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地重要学科。传统地物理学习,学生的科研是按部就班的验证性科研活动,而在生成性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疑问进行猜想,并通过各种科学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以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是一个完整的科研链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科学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探究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二、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

研究案例以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简单电路”为例,本次教学为单元统整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要了解简单电路相关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电路相关知识解决常见的电路问题。重点教学目标为学会绘制简单串联与并联电路图,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学会运用串并联电路解释生活中的电路现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为电路的认识与连接方式教学环节,由教师开展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出挑战任务。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发光小机关,让学生根据示例内容制作一个智能小夜灯,制作材料包含电池、导线、两个灯泡、开关。第二阶段为学生的实践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为每组学生分发固定的基础材料,让学生尝试将两个灯泡点亮,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巡回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在不了解电路知识的情况下使小夜灯亮起。在两个小灯泡亮起环节结束后,教师记录并展示学生的不同连接方式,邀请小组成员上台发言。并让其他同学比较不同连接方式的异同之处。在此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串联、并联的定义,并教会学生如何绘制电路图。

第三阶段为进阶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要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基于上一阶段的电路连接方式为学生制造新的挑战任务:“电路的连接方式不同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电流和电压表现?如果会的话,我们如何测量电流和电压?”,而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电流表和电压表,并给出两种设备的说明书,让各小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电流与电压的测试。学生在测试过程中会出现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等常见问题,就会导致测量出现失误问题。教师记录相关问题,并在教室白板上展示相关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操作向学生讲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式和相关电路知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生成学习结论,最终可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的结论,以及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的结论。课后作业为制作智能小夜灯,学生需要使用教师分配的材料制作一个总开关能控制所有灯,一个分开关控制一个灯的小夜灯,并绘制出小夜灯的电路图。

三、总结语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中,生成性教学犹如一座明亮的航标,为教学指引全新方向。当教师巧妙运用生成性教学开展活动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者,而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显。

在生成性教学的滋养下,学生能在物理知识的探索里,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从动手实践搭建电路,到动脑分析串并联电路规律,科学思维能力如探究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等,逐步实现从萌芽到茁壮成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不再停留在表面文字与公式,而是深入挖掘知识间的关联,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达成深度理解。

同时,生成性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枷锁,让课堂氛围因多边互动、灵活调整而焕发生机,教与学都更具灵活性与生动性。可以说,生成性教学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活力与智慧,为提质增效开辟了有效路径,应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持续深耕、广泛推广,助力更多学生在物理学习的天地里,收获成长,拥抱精彩。

参考文献:

[1] 关云 . 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J]. 新课程 ,2020,(49):96.

[2] 夏琴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探讨 [J]. 试题与研究 ,2024,(01):11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