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劳动之花在校园绽放

作者

王孝霞

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

一、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止于“干活”,更在塑人格

劳动教育作为小学“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其价值远不止于传授劳动技能,更在于通过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个人成长角度,劳动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书包、三年级学生独立打扫教室,不仅掌握技能,更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劳动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如给绿植浇水时留意土壤干湿、打扫卫生时规划工具使用顺序,能有效提升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劳动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三年级学生小林在日记中记录照顾多肉长出新叶的惊喜,这种在劳动中萌发的共情能力,比课本知识更生动深刻。集体劳动中分工合作擦窗户、摆桌椅,能让孩子懂得“团结力量大”;分享亲手种植的蔬菜,能让他们明白“付出才有收获”。这些体验让孩子从小尊重他人劳动、感恩父母辛劳,埋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

子年龄分配家务:低年级摆碗筷、擦桌子;中年级整理房间、清洗小件衣物;高年级买菜、做简单饭菜。家长应多鼓励少指责,如孩子洗碗打碎盘子时,引导其总结经验而非批评。某家庭坚持“每周家庭劳动日”,孩子负责拖地、倒垃圾,不仅技能提升,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亲子关系更融洽。通过分担家务,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实践中体会父母辛劳。

六、社会支持:实践基地拓展劳动边界

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广阔平台。学校可与农场、社区、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学插秧、摘果感受农耕辛苦,进车间看零件组装了解工业生产,到社区帮老人打扫体会公益价值。邀请环卫工人、厨师、工匠进校园分享劳动故事,让孩子懂得“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同样有效:春节前大扫除、端午节学包粽子、重阳节帮老人做家务,让劳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拓展教育边界。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观念偏差与形式化问题突出 七、科学评价:过程导向赋予教育生命力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学校层面,受“重成绩轻实践”观念影响,劳动课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或局限于“大扫除”等简单形式,缺乏系统课程设计,沦为“走过场”。家庭层面问题同样显著:不少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包揽所有家务,导致孩子缺乏整理房间、洗碗等基本技能。更有家长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使孩子形成“劳动无用”的错误认知。这些观念偏差和形式化问题,让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难以真正落地。

三、构建三位一体体系:让劳动融入生活各角落

让劳动教育扎根校园,需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体系,使劳动融入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体系以学校为核心阵地,家庭为重要延伸,社会为广阔平台,通过三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让劳动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形式走向实质。

四、学校主阵地:阶梯课程 + 创新形式激活劳动教育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需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可根据学生年龄设计阶梯式内容:低年级聚焦“自我服务”,通过系鞋带、整理文具、打扫个人座位培养自理能力;中年级拓展“班级服务”,通过管理图书角、养护绿植、协助分发作业强化责任意识;高年级开展“校园实践”和“社会体验”,通过参与种植园管理、组织旧物义卖、清洁社区环境提升综合能力。

创新形式能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将劳动与学科结合产生“化学反应”:数学课堂计算种植收成,科学课观察豆芽生长,语文课写劳动日记,美术课用废品创作手工艺品。学校可开设厨艺小课堂、手工坊、“校园小管家”等劳动社团,举办“种植节”“劳动技能大赛”“最美劳动者评选”,让劳动成为跨学科学习的鲜活素材,让孩子在展示中感受劳动快乐。

五、家庭协同:放手实践,培育劳动责任感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延伸,家长需学会“放手”。可根据孩

科学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校可建立“劳动成长档案袋”,收集劳动照片、日记、技能证书记录成长轨迹。评价主体涵盖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更注重过程评价:即使扫地不够干净,只要态度认真就给予肯定;主动帮助同学完成任务要重点表扬。这种评价让孩子认识到“劳动价值不止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成长”,赋予劳动教育持久生命力。

八、最终目标: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当劳动课活起来、家庭劳动实起来、社会劳动动起来,孩子们会在劳动中学会自理、懂得合作、体会责任、收获快乐,心中种下“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劳动之花在校园绽放,伴随孩子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

总结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传授,更在于人格塑造与情感培育。面对当前存在的观念偏差与形式化问题,唯有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多元的实践形式和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当劳动融入校园生活、家庭日常与社会实践,孩子们将在汗水与收获中体会成长的意义,最终成长为兼具劳动能力、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少年,让“劳动最光荣”的信念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