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及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陈囡囡
身份证号:652701198804224020
近年来,我国招标代理服务的监管政策趋于严谨性和精细化,例如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张家港分中心出台了代理机构进场交易行为评价管理办法,对代理机构实行动态积分考评和星级评定,根据项目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各地财政部门也逐步推行代理机构分级分类检查制度。
一、招标代理服务工作的特点
招标代理服务作为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重要的桥梁,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极强的政策性和法律性。招标代理工作完全建立在《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之上。代理机构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从发布公告、编制文件到组织评标、公布结果,都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从业人员必须持续学习并且精准理解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向,任何程序上的疏漏或对政策的误读都可能导致招标无效、质疑投诉,甚至 引发法律纠纷,给招标人带来巨大的损失。(2)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深刻理解招标项目的技术需求、行业标准和市场行情,才可以编制出科学、准确、无歧义的技术规格和评审标准。需要具备造价、财务相关知识,才可以编制或审核招标控制价,分析投标报价的合理性。优秀的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基本是一名集技术、经济、法律专业性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3)严格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招标活动有固化的、法定的流程和时限要求,比如公告发布期限、文件发售时间、澄清修改时间、中标结果公示时间等。整个流程都要保障任何环节可追溯、可审计。招标代理工作强调严谨性、准确性,代理机构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保证整个招标过程在程序上毫无瑕疵,经得起最严格的审查。
二、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能力培训和服务质量
(一)提高招标代理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传统培训偏重于如何正确的做事,也就是熟悉流程、遵守时限等,而新型培训方法则更加关注指导从业人员做正确的事,比如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管理项目风险识别等。
首先,从业人员从“程序型服务”转变为“专业性服务”的培训方法:(1)深化法律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不再照本宣科的讲法条,而是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审专家、监管人员,分析案件的焦点以及判断依据。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员在法律框架内灵活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规则。能预判法律风险,为招标人设计合规且高效的采购方案[2]。(2)提升技术需求编制与评审能力。通过行业专项研讨班的方式,对不同行业举办深度培训班,邀请行业技术专家讲解各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主流品牌以及技术路线等内容。由此可使从业人员与招标人的技术部门进行专业的对话,准确将业主需求转化为清晰、无排他性的技术条款,并且能够对技术标进行有效评审。(3)强化成本与财务分析能力。构建造价+财务复合课程,与造价工程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开设课程。培训内容为工程量清单编制审核、不同计价模式的优缺点与应用场景、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分析、成本构成分析、财务报表简单解读以评估供应商履约能力。培训后的从业人员能够发现报价中的不平衡报价,低价陷阱等风险,为招标人提供有价值的定价建议和合同价格模式选择建议。
其次,培养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复合型人才。(1)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知识体系,采用“全景式”项目沙盘模拟进行培训。每个阶段需要完成关键决策。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员理解招标工作在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前因后果”。明白前期决策如何影响招标策略,招标结果又如何影响后续施工和验收。(2)掌握投资管控与合同管理核心技 用高级软件培训, 深入学 习 BIM、Project 等项目管理软件在投资控制和进度管理中的应用。邀请 或专家, 讲解 、银皮书等国际通用合同条件,并与国内示范文本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学习变更、调价、索赔、争端解决等核心机制。培训后,学员成为合同管理专家,能够在项目后续阶段为客户提供变更与索赔咨询、合同争议解决等高端服务,真正嵌入全过程工程咨询链条[3]。
(二)招标代理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首先,构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1)标准化建设中,编制涵盖所有业务类型的《服务质量标准手册》,明确从项目接洽、备案、文件编制到归档等各环节的输出成果标准(如文件格式、内容深度、错误率限制)。(2)组织与岗位保障中,采取项目责任人制,明确每个项目的唯一责任人,对其全程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负责,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和考核权重。并且设立内部质量审核岗位,在关键节点(如招标文件发布前、中标通知书发出前)进行强制性复核,重点检查合法性、合规性和重大错漏。(3)考核与激励。构建多维度的 KPI 指标体系:摒弃单一“中标金额”考核,引入包括客户满意度、文件编制错误率、质疑投诉发生率、项目流程时效、知识贡献度等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奖金、晋升直接挂钩,重奖那些实现“零投诉”、“客户表扬”及在转型业务(如全过程咨询)中取得突破的员工。
其次,细化服务流程。(1)前期策划与准备阶段。招标代理机构在接受委托后,组建由项目负责人、技术顾问、造价顾问(可内部或外聘)组成的小组,与招标人进行深度需求沟通。核心输出:《采购需求优化建议书》和《招标方案策划书》,帮助客户明确或优化需求,选择最佳招标方式和合同计价模式,从源头提升采购效益。(2)文件编制和发售阶段。采用“三级复核制”:一核(项目经理),负责内容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核(部门经理/QA 岗),负责合规性、风险性审查;三核(技术/造价专家),负责技术条款、造价条款的专业性审查。(3)开标与评标阶段。制定详细的《现场组织方案》:针对每个项目制定预案,明确人员分工、时间节点、应急处理流程(如遇到网络中断、专家迟到、投标人争议等),确保现场井然有序。提前为评审专家准备好《评标工作手册》、各投标文件对比摘要表、详细的计算表格和废标条款清单等,引导专家高效、聚焦地完成评审工作,减少主观随意性。
三、结束语
对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管理,可显著提高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减少因为不熟悉政策造成的流程违规等;通过提高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从执行层面保障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从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无.关于开展工程建设招标采购专业人员能力评价的通知[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25(1):47-48.
[2]王文锐.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J].中国招标,2014(33):15-18.
[3]马杰.关于招标代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的讨论[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1(2):01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