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落地中的难点与优化建议

作者

吕有兵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中南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 渗、滞、蓄、净、用、排”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储存、渗透和缓释能力,从而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领域和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落地实施的主要载体,本文对这些困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优化建议,这对于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达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落地中的难点

市政工程中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落地,面临着多重困难,从规划层面上看,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等之间缺乏有效对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很难纳入到现有的规划体系中,造成工程布局矛盾和重复建设现象[1]。在技术应用上,既有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普适性不强,有些技术很难满足不同地域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需求,而且技术集成度不高,设施运行维护没有统一的规范。在资金保障方面,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回报周期都较大,地方财政的压力较大,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不高,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二、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落地中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规划统筹,实现多规融合

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落地过程中,规划统筹和多规融合,是解决施工碎片化问题和协同发展问题的核心途径,目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多类规划各行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很难有效植入到现有的规划体系,造成了工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建设目标的冲突和空间布局的矛盾[2]。加强规划统筹和多规融合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上破除部门壁垒、搭建统一规划框架,一方面要构建跨部门的规划协同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与自然资源、住建、水利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合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专班,负责统筹和协调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规划编制工作。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总体布局,并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这两个核心指标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专项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方案,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在各级规划上的准确传递,另一方面推动“ 多规合一” 的平台建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整合各种规划数据资源,从而创建了一个海绵城市规划的“ 一张图” 。实现了平台上规划信息动态更新和共享,方便了各个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进度、设施布局的实时了解,及时发现和化解了规划冲突,对海绵设施进行优化布局,保证其与整个城市海绵系统的有效对接,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健全技术支撑和创新应用体系

技术支撑不到位,是阻碍市政工程海绵城市标准落地实施的关键之一,既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适用性不强,集成度不高,本土化实践欠缺,很难适应不同城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建设的要求。健全技术支撑和创新应用体系需要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示范推广多维度努力,在技术研发方面,要加大海绵城市核心技术研究投入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3]。面向城市内涝治理、雨水净化和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开发适合不同情景的海绵技术和产品。如研制新型透水铺装材料以增强材料的透水性能和抗压强度等;对高效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结构设计及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加大智慧海绵城市技术探索力度,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海绵设施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了细化。明确了不同种类市政工程海绵设施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并编制了技术导则和操作指南,对工程的实施具有明确的指导,创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以典型案例呈现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成果,由点到面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广泛运用,提高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水平。

结束语

市政工程中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有效落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通过正视现行建设标准落地中存在的困境,并在规划和技术方面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突破发展瓶颈,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由理念向实践的转变。今后,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技术体系,加强多方协同,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能够准确落地市政工程,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宁.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23(30):59-61.

[2]唐方园,方毅.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道路排水优化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6):202-204.

[3]张敬阳,吴倩.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7):129-131.

作者简介:吕有兵 1985-8 月 单位: 邮编: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南邵阳 学历: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给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