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现代侦查,新型理念构建宏伟蓝图
孔梦楠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2022级侦查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在AI 人工智能领域出现的长足的进展,踊跃出如 deepseek 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便利,小到简单计算帮忙规划旅游消费,大到为市场数据检索分析得出如何进行合理的投资制定方案。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迅猛发展,其立法的空白也为新型犯罪的萌芽和产生制造了盲区,我们更应该反思,让公安信息化不断发展,打好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和合成战,打击犯罪新机制下加强信息化侦查,向AI 侦查的方向发展。由于科技含量的提升,对于公安警备队后勤有生新兴力量的侦查学学警,我们更应该提升相应的科研素质和应用能力,要将人工智能在侦查实践实务工作中落实到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犯罪形式,从而有效预防打击犯罪。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侦查的影响分析
(一)技术赋能:
智能线索分析、犯罪预测模型构建等应用场景下我们的设想与构思,面对冗杂的信息,现有的计算机算法无法适应在大型数据库间对比碰撞的需要,如何更加高效,更加时间紧凑地碰撞得到相关的信息印证,成为了侦查实务工作的要求,在目前衍生的新型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人员需要及时利用信息碰撞得到犯罪嫌疑人信息,快速检索比对相应的碰撞数据库,缩小确定犯罪实施者,及时为受害人止损,追回损失财物,而这,AI 人工智能应用于侦查学则为其提供条件,使得极速“ 定位” 犯罪成为可能。从省域到全国,从警界到行业,从国内到国际,信息如同无形的金丝银线,编织成一张跨层级、跨部门、跨国界的信息共享网络。各级侦查部门打破“ 数据壁垒” ,让信息资源如活水般自由奔涌;与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协同机制如坚固桥梁,横跨数据孤岛;国际警务合作的信息通道如透明纽带,让犯罪线索在全球视野下无所遁形。这张“ 天网” 既是打击犯罪的利器,更是社会治理的智慧经络。
(二)理论变革:
传统侦查理论与方法的适应性调整需求,传统下由案及物,由案及人,由物及人等的旧侦查理论,对目前的新型网络犯罪变得捉襟见肘,甚至说是毫无头绪无从下手。那么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代替人力进行复杂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比对,能利用人工智能强有力的数据计算和检索能力,快速对网络犯罪的涉及的犯罪嫌疑人,精准定位,由“ ip” 找人,很大程度上帮助侦查人员拓展侦查新方向和新思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利用数学分析法,以及建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实验科学等综合科学知识原理的内在逻辑,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人工智能相应地拥有非人力所能为的高效技术分析能力,能够结合犯罪预测模型,分析极有可能产生犯罪的情况。这些信息如同精密运转的引擎,驱动侦查体系驶向高效新维度。侦查部门的“ 信息中枢” 如神经网络般敏感发达,“ 大情报” 的智慧之光穿透案件迷雾,指引“ 小行动” 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入。每一次数据碰撞都迸发破案灵感,每一组信息关联都勾勒犯罪轮廓,信息成为滋养侦查效能的“ 数字氧气” ,让传统侦查模式完成从“ 人力驱动”
到“ 智能跃迁” 的基因蜕变。
(三)发展挑战: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如坚固双锚,稳稳锚定侦查工作的正义航向。法律制度的“ 防护网” 密织细补,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技术手段的“ 防火墙” 智能预警,让每一条数据流动都经过安全校验;操作规范的“ 标尺” 精准刻度,确保每一次信息调用都闪耀着法治光芒。相应地,数据安全、伦理风险、法律规制滞后等问题,由于新兴技术发展与法律条文起草颁布存在时间不适配性,而在这段时间,法律规制的滞后性便暴露了出来,对于这段空白期的相关犯罪,我们以什么方法来突破犯罪侦破,寻找线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加大数据库为侦查线索提供了方法手段。以视频侦查为例,生物识别技术例如DNA 和虹膜技术,人工智能若深度融入视频侦查与生物识别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那么旧的侦查方式以“ 人力主导” 到“ 智能协同” 的范式变革: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传统依赖侦查人员经验与监控画面的作业模式,升级到人机交互的智能分析体系,但是需要大量的生物数据,会产生相应的隐私问题,甚至是数据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AI 技术,生成一个极其相似的面部形象,面向识别能力不够强,防范意识较差的中老年人,他们对新技术的接纳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出于对亲友的信任以及极度难以分辨的声音,往往会遭到不法侵害。
四、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侦查势必也会踏入信息化智能化的大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AI 确实是一柄双刃剑,既存在信息泄露,侵犯隐私的问题,当然也会有方便侦查,节约侦查资源的优势。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公安预备警备力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侦查抱有深度融合的预期。
引用文献
[1]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2022 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J].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1): 107-110.
[2]马凯,杨战海. 智慧刑侦背景下的“ 信息化侦查” 课程改革 [J]. 森林公安, 2023, (04): 43-48.
[3]贺红强. 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认证困境与制度路径 [J]. 证据科学,2020, 28 (03): 272-287.
[1] “ 公安大脑” 助治理. 高倩文.浙江法制报,2022-09-19[2] “ 产业大脑” 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孙永剑.中华工商时报,2022-01-05[3] ET 大脑,让城市会思考. 赵广立.中国科学报,2017-12-07
[4] 公安有了“ 芯大脑云眼睛智手脚” . 陈东升;徐娅莉.法治日 报,2022-08-24
[5] 城市有大脑 生活更美好. 陈曦;严晨.科技日报,2022-07-04
[6] 开启“ 智慧大脑” 激活“ 神经末梢” . 王敏;姚彬;谈劲岐.常德日 报,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