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中的伺服电机技术发展综述:从控制策略到应用前沿
胡冯瑞
上海溪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松江 201601
0 引言
伺服电机通过将电信号精确转换为转矩、转速或位置输出,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机械式伺服到数字化伺服的革命性转变:二战期间因军用设备需求激增而快速发展,21 世纪后更扩展至光刻机、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2024 年全球伺服电机产值达 1200 亿元,中国市场占比超 30% ,预计 2028 年将突破 16 万亿美元,其中高端应用成为主要增长点[3] [4]。
这一增长趋势凸显了伺服电机在智能制造和精密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本文从技术演进、控制策略创新、应用拓展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伺服电机的发展动态,重点关注国产化突破与前沿技术融合,为行业提供技术全景视角。
1 伺服电机技术发展:从传统到前沿
1.1 电机拓扑结构的演进
伺服电机的发展反映了材料科学、电磁理论和制造技术的协同进步:
(1)永磁化主导:无刷直流电机(BLDC)和永磁同步电机(PMSM)因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电力电子技术的突破成为主流。PMSM 凭借反电势正弦性好、转矩波动小等优势,在高精度伺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采用表贴式(SPM)和内嵌式(IPM)转子结构[3]。
(2)前沿结构突破:为克服传统电机功率密度瓶颈,场调制电机(FMM)利用磁场谐波调制原理,使转矩密度提升 30% 以上;直驱电机和多自由度电机则通过消除减速机构,在半导体装备和机器人领域展现独特优势[3] [5]。
1.2 材料与制造工艺的创新
(1)高导磁材料:改善磁场分布,提升功率密度和能效,使电机在更小体积内实现更高输出[5]。
(2)极端环境设计:重庆大学李辉教授团队通过 “ 电-磁-热-机-材” 近极限设计,解决航天伺服在 270V 高电压、- .180~+150∘C 极端温度下的绝缘与散热难题,功率密度突破5kW/kg[2]。伺服电机技术代际演进特征对比如下表1 所示。
表1:伺服电机技术代际演进特征对比

2 控制策略创新:从传统PID 到智能协同
2.1 振动抑制与同步控制突破
(1)高阻尼位置控制:南京晨光集团与南航团队针对弹性系统到位抖动问题,通过谐振比调整和零极点对消技术,显著改善拖尾现象,位置跟踪平滑度提升 40%%
(2)多电机协同优化:陆军工程大学提出中程偏差耦合控制,结合非奇异 Terminal 滑模算法,将多电机同步误差控制在 0.05% 以内,适用于高精度数控机床[1]。
2.2 智能预测与参数辨识
(1)轻量化预测控制:内蒙古工业大学开发基于EKF 参数辨识的间接模型预测控制,将矩阵变换器的计算负荷降低 40% ,同时提升鲁棒性[1]。
(2)AI 自适应整定:通过机器学习动态优化运动参数,自适应负载变化,使能效提升15%~20% ,逐步应用于工业以太网(EtherCAT/PROFINET 普及率 560% )[6] [9]。现代伺服控制策略性能对比如下表2 所示。
表2:现代伺服控制策略性能对比

3 应用领域拓展:从工业机器人到太空探索
3.1 工业自动化领域
(1)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作为关节核心驱动单元,其性能直接影响定位精度。2024 年工业机器人占伺服应用份额超 35% ,要求扭矩密度>5Nm/kg、响应时间 <10ms[2] [6]。
(2)数控机床:交流伺服替代液压伺服,通过全闭环控制实现微米级定位,主轴转速向>30,000rpm 发展[9]。
3.2 高端装备与特殊环境
(1)航天伺服:重庆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项目研制空间高压伺服系统,支撑太阳帆板驱动等任务,实现在轨运行[2]。
(2)新能源装备:直驱式波浪发电装置采用磁力丝杠增速技术,在 0.2m/s 低速波浪下功率输出提升 300% ,为海洋监测设备供电[1]。
3.3 新兴民生领域
(1)医疗微型化:直径
的微型伺服电机实现手术机器人毫秒级精准操控[5]。
(2)低压智能 12:24V 小型伺服系统应用于智能家居(如窗帘电机、服务机器人)[10]。4 挑战与未来趋势
4.1 当前技术瓶颈
(1)带宽与功率密度矛盾:高带宽需求( >2kHz )受限于SiC 器件成本与散热[6]。
(2)核心部件依赖:高端编码器、控制器进口依赖度达 25% ,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5%~8% )低于国际水平( 10%~15% )[6] [9]。
4.2 创新方向与发展路径
(1)电磁理论革新:矢量磁路理论突破传统损耗计算局限,助力高密度电机设计[3]。
(2)绿色智能制造:微电网群通过时空相关性优化配置源储容量,降低碳排放 20% 以上;电制氢调峰技术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新路径[1] [6]。
(3)国产替代加速:政策驱动下,高端伺服国产化率将从 15% 提升至 30% ,本土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如华中数控布局稀土永磁材料)降本增效[6] [10]。
5 结论
伺服电机技术历经百年发展,已形成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体,场调制电机与特种电机为前沿的技术体系。在控制策略层面,从基础 PID 向量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及智能化方向演进,支撑了从微米级工业制造到太空探索的应用拓展。未来需重点关注三方面突破:
(1)核心部件自主化:突破高端编码器与控制算法瓶颈,响应《中国制造 2025》对高端装备自主化的战略需求;
(2)极端环境适应性:发展航天级“ 电-磁-热-机-材” 协同设计方法,满足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3)AI 融合创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参数自整定与预测性维护,构建智能自治系统。通过 “ 电机-控制-应用” 全链条协同创新,伺服技术将为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及太空探索提供更精密可靠的动力核心,重塑现代工业的驱动图景。
参考文献
[1] CHENG Ming, ZHOU Jiawei, QIAN Wei, et al. Advanced Electrical Motor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High-quality Servo System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24, 10(1): 1-25.
[2] ZHANG Jianwei, YANG Zaixin, WANG Yunhui, et al. Indirec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matrix converter based on EKF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J]. Electric Drive, 2025, 55(01): 18-24.
[3] ZHU Changlin, TU Qunzhang, JIANG Chengming, et al. Mid-range deviation coupling control for multi-motor speed synchronization system[J]. Electric Drive, 2025, 55(01): 9-17.
[4] WAN Jiangkun, SUN Yanchao, SONG Pengyu, et al. High-damping position control in elasticity servo system[J]. Electric Drive, 2025, 55(01): 3-8.
[5] ZHAO Aibo, LI Zihao, WANG Zixu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rect drive wav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in ocean monitoring equipment[J]. Electric Drive, 2025, 55(01): 33-40.
[6] XING Zongyi, ZHANG Yuan, HOU Yuanlong, et al. Research on modeling method of electro-hydraulic servo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9(3): 1719-1725.
[7] MENG Zhaochen, ZHANG Junfeng. Review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servo motor[J]. Cultural Studies, 2020(12): 1-2.
[8] IIM Information. Industrial Robot Servo Syste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ket Prospect Analysis Report (2025)[R/OL]. 2025.
[9] ZHOU Jun, XIAO Yuanbing, YAN Huamin, et al. Allocation of microgrid group source storage capacity consideri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J]. Electric Drive, 2025, 55(01): 41-49.
[10] JIN Hongyan. Research on complementary sliding mode control strategy for high-precision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D]. Southeast University, 2021.
作者简介:胡冯瑞(1986.10),男,汉族,河南新乡辉县,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控制.
作者简介:胡冯瑞,男,上海,大专,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