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实践活动设计与学生行为养成研究
谢正武
广南县曙光乡中心学校 663309
引言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正从“重知识灌输”向“重素质养成”转变,课后服务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平台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点。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的科学设计及其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路径,以推动德育工作的全面深化与课后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目前多数农村小学已响应政策要求,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并尝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延伸至课后时间段,以实现德育目标的日常化、持续化。从已有实践来看,这类活动多以主题班会、故事讲述、日常规范训练等形式开展,内容涉及文明礼貌、尊重师长、诚实守信、安全意识、法律常识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行为导向。但从活动质量与组织效果来看,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活动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部分学校只是简单重复课堂知识,未能结合学生发展阶段与地域文化特征开展分层次、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足、教育效果不明显。其次,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大多为说教或表演类,缺乏情境模拟、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行为反思。此外,家校协同不力,部分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后活动认知模糊,缺乏支持与配合,影响了教育的延展性与持续性。这些现实问题表明,农村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实现德法教育功能的路径仍需进一步理顺,制度建设与资源保障也亟待强化。
二、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对学生行为养成的积极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在于将学生从“知礼明理”引导至“自觉践行”,而课后服务时间正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的课后德法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氛围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与行为训练,从而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与行为方式的习得。具体来看,首先,这类活动有助于巩固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规范。通过每日行为打卡、“好人好事榜”等方式,使学生在反复提醒与正向激励中形成自律意识,养成遵规守纪、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其次,课后活动能够强化行为实践与道德情感的连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法治宣传、文明监督等任务,引导其在服务与责任中体验集体荣誉与社会责任,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力与执行力。再次,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律常识、规则意识、权益保护等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因此,课后服务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人格与行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通道。
三、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的优化设计策略
为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在行为养成中的功能,必须从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与科学优化。首先,在内容设计上,应构建涵盖个人品德、集体生活、公民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的主题化课程体系,并结合学段特点进行梯度安排,使学生在成长中逐步深化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认同。可围绕“礼仪教育月”“安全守则周”“法治小公民行动”等设定活动主题,增强课程的连贯性与目标性。其次,在活动形式上,应注重互动性与体验感的提升。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校园剧本杀、情境探究、问题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与行为反思,提高活动的教育深度与实践效能。同时,融合乡土资源与本地案例,如村规民约、乡贤故事、传统节日等,提高活动的生活贴近度与文化认同感。此外,鼓励家校协同,建立德育活动共育平台,引导家长共同参与课后服务过程,共同促进学生行为养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通过以上优化措施,课后服务将不仅成为知识教育的延伸空间,更是德育实践的主阵地。
四、推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建设
要实现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与长效化,必须在制度建设与支持保障层面同步发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课后德育活动的政策定位、目标要求与考核机制,确保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合法性与规范性。建议在绩效评估、教师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方面将课后德育工作纳入重要指标,增强学校与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其次,加强对农村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的保障,设立德育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材料采购、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确保活动质量不受资源制约。再次,推动区域教研协作机制建设,鼓励各乡镇学校共享课程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整体水平。还应积极对接社区、司法、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校内主导—社会协同—家庭配合”的德育共同体。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机制完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
结论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实践活动是实现学生行为养成、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对活动现状的分析与实践问题的剖析,提出以主题化内容设计、互动化组织形式、制度化运行机制为核心的优化策略,强调在教育政策、资源支持、师资培训与社会协同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研究表明,课后服务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更能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与行为训练,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外在行为,最终实现知行统一、人格健全的育人目标。未来应继续深化课后德育活动的课程体系研究,探索更加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推动农村教育从基础保障向质量提升全面跃升,为构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倩倩 . 基于 KDU 模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学设计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1021.
[2] 赵晗伶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64/d.cnki.ghasu.2023.000774.
[3] 张梦婷 . 儿童生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