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景创设策略探究

作者

樊江丽

平江县将军希望学校 414506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情境构建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系统性策略设计与实施路径,从多维角度探讨优化措施与实践反思。结合乡土资源、生活实际、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且富有乡土气息情境,能显著提升农村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师资培训、资源整合、评价机制改革等方式推动农村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质量提升,为农村数学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引言:数学学科抽象特性与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存在天然矛盾,尤其农村小学生因成长环境限制,抽象思维能力培养面临更多挑战。情境教学作为连接抽象数学知识与具体生活经验桥梁,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农村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普遍存在脱离学生实际、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立足农村教育实际,系统探究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旨在提升农村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具体表现如下:

(1)情境内容城市化倾向明显,许多教材案例源自城市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地铁出行等,与农村学生日常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共鸣。

(2)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多局限于口头描述或简单图片展示,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境创设停留表面层次,仅作为导入环节形式工具,未能贯穿教学全过程,情境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

(4)教师情境设计能力不足问题凸显,部分农村教师受专业背景限制,对情境价值认识不足,设计能力欠缺,导致课堂情境牵强附会未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

(5)情境资源匮乏同样制约教学效果,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多媒体资源不足,缺乏丰富情境素材支撑,限制了情境创设空间。

(6)情境创设忽视学生差异,未能考虑农村班级普遍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情境设计缺乏层次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7)农村教师受限于教学设备、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多重压力,往往倾向于赶进度而非深入设计情境,导致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制约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予以重点关注与系统解决。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策略设计与实施路径

乡土资源构建情境成为首要选择,教师充分利用农村独特自然环境与生产活动资源,如农作物产量计算、家禽饲养数量统计、农产品买卖价格等场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让抽象概念通过熟悉场景变得具体可感。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热点事件,如村庄建设、农事活动、民俗节日等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游戏化情境提升参与度,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天性,设计富有趣味性数学游戏,如数学接力赛、小小银行家、农场经营者等角色扮演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规则。问题化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情境,如村庄物资分配、农产品销售预算等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可巧妙运用农村情境资源进行创设。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农家小院,观察农民伯伯储存的粮食袋,引导计算如23袋小麦,每袋装6千克,共有多少千克小麦,感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应用。课堂上组织丰收计算员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计算农作物产量,如8棵果树,每棵结果32个共收获多少个水果,体验乘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设计农村集市情境,以当地常见农产品为素材,如25筐苹果每筐卖9元,让学生计算总收入并进行找零实践。组织农资采购游戏,让学生计算购买农具所需费用,如6把锄头每把16元,需要准备多少钱,在实践中强化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理解。通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统计,引导学生计算全村种植面积或产量,感受数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优化措施与实践反思

教师的专业培训成为首要保障,通过校本研修、集中培训、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村教师情境创设认识与实践能力,引导转变教育理念,掌握情境设计方法。组织教师定期交流研讨,分享经验,共同解决困惑。多方资源整合利用亦不可或缺,学校层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改善硬件条件,增添多媒体设备;同时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建立情境素材库,收集农村生活相关材料,提供素材支持。家校合作成为重要补充,邀请家长参与资源收集,分享农事经验,丰富情境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学可创设丰富农村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晨间农活计时成为绝佳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家人晨起农事活动用时,如喂养家禽需几分钟,锄地需几十分钟,浇灌菜园需多久等,让学生感受时间流逝并理解不同时间单位适用场景。结合农村赶集日常活动,设计赶集时间规划任务,让学生为家人安排赶集行程,如从家到集市需步行多少分钟,采购需多少时间,返程时间如何把握,培养时间观念与规划能力。农村季节性劳作提供另一情境素材,引导学生记录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时间,将天转化为小时、分钟,建立时间单位换算概念。午间课表安排成为课堂实践场景,让学生计算午休时长、课间活动时间、放学后做作业时间等,培养时间管理意识。组织农村一日生活绘制活动,让学生记录清晨到夜晚各项活动用时并绘制成时间轴,直观展示时间分配。设计传统农具计时比赛,如利用沙漏、日晷等传统计时工具与现代钟表对比,感受计时工具演变与精确度差异。借助农家小助手角色扮演,安排不同农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关注任务用时,培养时间效率意识。这些植根农村生活情境活动,使抽象时间概念具体化,学生通过熟悉场景学习,既掌握知识,又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融合。

结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对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农村教育实际,应立足乡土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实际且富有趣味情境。通过教师培训、资源整合、评价改革等系统措施,不断优化情境创设质量。实践表明,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特点情境模式,构建系统情境资源库,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更加丰富支持。

参考文献

[1] 饶峰. 探究农村小学数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J]. 青苹果,2017(6):66. DOI:10.3969/j.issn.1671-3214.2017.06.061.

[2] 孙海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以某县6所农村小学为例[D]. 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6. DOI:10.7666/d.D01284381.

[3] 陈德美. 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