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数学课后服务与学科素养培养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仇鸿云

广南县曙光乡中心学校,663309

引言

近年来,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并在全国各类中小学中广泛推行。本文试图在分析农村小学数学课后服务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机制改进等方面,提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融合路径,期望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后服务的现实问题与制约因素

课后服务在农村小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深度理解。大多数学校将课后服务简单理解为“看管”或“延时”,未能在服务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数学学科的课后服务尤为突出地表现为“题海战术”的延伸,教师多依赖于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手段,忽略了数学学习中思维建构与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加之农村教师在教学设计、课程整合和素养培养理念方面普遍较为薄弱,难以系统开展融合式教学。此外,家庭教育资源的薄弱也限制了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获取有效支持,部分家长将课后服务仅视为“托管”安排,对数学素养的长期价值缺乏认识。在师资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压力大、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服务的质量与深度。由于缺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评价工具,教师难以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需求进行分层设计和差异化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后服务由“补习型”向“素养型”的转变,成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后服务内容重构路径

实现课后服务与数学学科素养的融合,必须首先从内容设计入手,打破“题目为王”的思维定式,构建以素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农村小学数学课后服务应围绕“基础知识巩固—数学思维拓展—生活情境应用”三个层面展开,使服务内容由低层次的技能重复向高层次的能力发展转化。在基础巩固阶段,可通过编排“数学小任务”,如每日一题、错题归纳、小测反思,引导学生在自我梳理中夯实基础;在思维拓展阶段,可引入“思维游戏”“逻辑推演”“数学故事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究欲望;在情境应用阶段,则应鼓励教师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项目,如“菜市场的称重”“乡村用电分析”“家庭收支预算”等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现实感与实用性。此外,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设置选修模块,如“数学趣味编程”“图形创意设计”“数学诗创作”等,拓展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维度,构建多样化、个性化、情境化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获得感。

三、以合作与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

传统的课后服务常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要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为实现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课后服务教学应突出探究性与合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结构。教师应通过项目化、小组化、任务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任务中成长。课后服务可设定主题任务,如“村口便利店的数据分析”“学校水费的数学统计”“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估算”,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提出假设、整理数据、汇报成果,完整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问题发现—分析解答—反思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需转变为组织者与指导者,既提供支持性资源,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鼓励学生使用简单的数字工具进行展示与分析,如使用电子表格绘制图表、用图形软件模拟几何图形等,增强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过程评价与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信、体验合作、享受数学带来的成就感。

四、评价机制优化与教师能力提升的双重保障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实现课后服务与素养培养融合的保障。目前多数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评价侧重考勤、完成作业等表面性指标,未能体现学生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的真实水平。因此,亟需构建基于过程性、多元化、发展性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评价方式应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成果展示等形式,注重形成性与激励性。建议建立学生课后成长档案,记录其在服务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项目成果、思维变化等,作为素养发展的真实依据。同时,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能力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农村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校本研修、外出观摩、线上平台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开发、项目设计、素养评价等综合能力,增强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信心与能力。

五、结语

农村小学数学课后服务的优化发展,应突破传统作业辅导的限制,转向以学科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将课后服务与数学素养目标相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意识与学习兴趣,也能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型与教学行为的创新,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课后服务不应是教学的“附属品”,而应成为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学“第二课堂”的延伸与深化。未来,应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源保障力度,完善服务制度建设,拓展合作平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素养提升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课后服务新格局,使农村小学教育真正实现从“有服务”向“优服务”的转变,助力城乡教育均衡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佳冰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胜任力实证研究 [D]. 江苏大学 ,2023.DOI:10.27170/d.cnki.gjsuu.2023.000243.

[2] 顾云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2022,(40):83-86.

[3] 杨艳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2.DOI:10.27245/d.cnki.gnjsu.2022.0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