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张江奇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九中学 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要:历史图片能形象直观地表达历史信息,容易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度选用历史图片,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概况归纳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历史图片 历史教学 教学效果 审美能力
历史图片能形象直观地表达历史信息,容易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分布在课本,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填图册中。历史图片能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相较于文字信息,学生对图片信息更敏感。从近几年各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来看,漫画、照片、数据图表、文物图片以及历史地图均有呈现,难度也成阶梯式分布,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片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一、历史图片的分类
历史图片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地理、人文、技艺流程、工具制造与改进、历史漫画、数据图表等,历史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丰富课堂教学。
一是文物类图片。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灿若星河,世界文明更是有多个源头,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交相辉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文物见证着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历史文物类图片有遗址、遗著、遗像、文物等,如《步辇图》、司母戊大方鼎、三星堆青铜面具、商代铜爵、东汉彩绘说唱俑、《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历史图片浓缩着社会发展的信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时,要透过图片概括出当时的社会风貌特征,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更好地培养家国情怀。
二是漫画类图片。初中历史教材中选用的漫画类型多样,有讽刺性的漫画,也有描述型漫画,有些漫画是为了将某种制度的运作方式或效果以图片的方式予以呈现,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历史现象。漫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直观化、趣味性特征,可以展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风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漫画)”、“社会保障制度(漫画)”等。
三是地理类图片。我国历史悠久,无论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多元一体的民族特征始终是我们的文化血脉。在漫长的历史朝代交替中,疆域也在不断变化。在世界历史教材中,同样也穿插着大量的历史地理图片。历史地理类图片包括形势路线图、布局图、行政疆域图等,如“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秦朝形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古代希腊示意图”、“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等。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借助历史事件来分析图片,培养学生们的时空观念。
四是数据图表类图片。数据图表能简明清晰地呈现历史发展某一方面的阶段性特征,为了详细说明某个问题,常采用数据图表来辅助文字进行讲述,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历史数据图片,获取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中的“1922-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图表、“1801-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图表等便是如此。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选用历史图片的依据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用图片非常关键。图片来源要准确可靠。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图片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再加上AI技术和多种软件的应用,有些图片真假莫辨,为了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教学的科学性,只有选择来源准确可靠的图片,才能进行知识的讲解,避免事与愿违。
选用合适的历史图片,能将课本知识以不同形式予以呈现,服务教学目标,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我们更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针对性强的图片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在选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选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图片,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护学习兴趣。图片的数量不宜过多,防止冲淡主题,产生相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和知识考查中,历史图片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根据历史图片,要求学生自主读图,并进行概况和归纳。这类题型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想象,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历史图片的运用,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作答好这类题型是很难的。
三、历史图片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1.激发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图片,能够将相对单调乏味的文本知识以图片的形式予以辅助呈现,激发探究欲望,提升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埃及金字塔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课本中有关金字塔的图片,金字塔每一块巨石之间结合紧密,连一张银行卡都插不进去,在那么久远的过去,古埃及人是怎么做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古埃及文明,相信一定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有效串联新旧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历史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难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历史图片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学生在观察图片时,思维也被充分激活,进入积极思考状态,从而主动搭建起课本知识与历史图片之间的联系,将教材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历史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开阔,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时,维新派曾创办《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创办了一些报刊杂志或撰写相关书籍,如《民报》《警世钟》《猛回头》等。在讲到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时,中国工人阶级曾创办过《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等杂志,如果我们将这些报刊杂志一起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辨析其分别属于哪个时期的,宣传哪个阶级的思想,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等。我想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连起来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发挥历史课程的美育功能。
审美能力是新时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养,美育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学生在观察历史图片时,就是在接触鲜活的历史,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由于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学生在观察历史图片的过程中,会调动各类感官接收功能,其中有些历史图片本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美育价值,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赵州桥》《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等,都极具审美价值。学生在欣赏这些历史图片时,就已经受到了美的熏陶,如果此时老师再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时代特点稍加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也实现了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全面实现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设置的核心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