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排球教学内容重构与实施策略
张巧巧 彭启兵
凯里学院 556300
目前高校排球教学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上出现“两张皮”, 教学内容设计上思政元素渗透不深,教学方法上没有有效活化思政育人功能等。为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对高校排球教学内容进行再审视,探究科学合理的重构方案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对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大价值。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排球教学内容重构必要性
(一)深化教学育人内涵,突破传统价值局限
传统排球教学以技能传授和体能训练为重点,教学内容体系缺乏价值引领和思想浸润。在课程思政视域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是扩大排球教学育人界限的必然选择。发掘排球运动中团队协作、拼搏精神和规则意识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技术讲解、战术分析及实战演练中,可以使教学获得丰富的精神内核,使课程由单一的身体训练向身心协同发展的育人载体转变,从而达到体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契合学生成长需求,回应时代发展诉求
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撞击的数字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仅仅依靠技术教学难以适应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对排球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思政要素变成接近学生理解的材料,可以提高教学时代适配性。在课程思政的指导帮助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排球运动的精神境界,用体育精神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排球教学内容重构实施策略
(一)融入排球赛事思政案例,构建情境教学内容模块
课程思政视域之下,高校排球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束缚,积极发掘排球赛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建构沉浸式情境教学内容模块。教师要对国内外大型排球赛事进行系统梳理,关注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直面逆境的顽强姿态,并把这些生动形象的思政素材内化为教学资源[2]。
基于此,教师可选取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这一经典赛事案例作为情境教学中的核心部分进行设计。教学时,教师首先将中国女排小组赛阶段陷入困境,但淘汰赛一路反超最后获得冠军的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重点表现队员之间关键时刻互相勉励,不离不弃的情景。然后,教师把学生引入到模拟奥运决赛场景中,布置类似同年决赛比分差距、时间压力等问题,并让学生作为中国女排成员参赛。模拟比赛时,教师及时干预,带领学生反思面对比分落后时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通过默契配合来扭转局面。通过对郎平教练停课期间战术布置及心理疏导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决策和团队信任是多么重要。赛后,教师组织学生复盘,从中提炼中国女排夺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顽强拼搏等品质,引导学生把这些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当中去,将思政教育和排球教学进行深度整合。
(二)挖掘排球技术动作内涵,设计德育渗透教学环节
高校排球教师要有敏锐的思政洞察能力,深入分析每一个排球技术动作后面隐藏的德育价值,并在技术教学中巧妙地融合思政教育。当教师教授如垫球、发球、扣球等基础技巧时,他们不应只专注于动作的标准化和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更应深入挖掘技术动作中所蕴含的责任感、对规则的追求以及对工匠精神的不断完善。
在教授排球扣球技术时,教师可以将扣球动作的发力原理、击球的时机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通过慢动作示范、分解教学等方式详细说明扣球过程中全身协调发力要点,突出每个动作细节在最后击球效果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教师设置实战情境让学生按规定战术体系完成扣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们意识到每次扣球都不只是个人技术的演示,也是团队战术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扣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球队的输赢。学生发生扣球错误后,教师并不简单地对技术动作进行矫正,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对错误成因进行反思,并对其在团队协作中应该担负的职责进行分析。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情境的强化,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技术上求极致,责任上勇负责,排球比赛才是最好的,然后把这种责任意识与精益求精的心态移植到平时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当中去。
(三)结合排球团队战术特征,开发协作精神培养方案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排球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发掘排球运动团队属性并把协作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排球战术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战术实施过程中各个阵地协同逻辑的解剖来建构以战术合作为媒介的思政育人框架。
比如,教师在设计排球战术教学单元时,可围绕 “快攻战术体系构建” 开展实践。初始阶段选择“边一二”策略为核心教学内容,课中采用动态战术板展示此策略的跑位线路和时间点,使学生对二传和攻手配合机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设置实战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随机指派,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由一传就位,二传调整直至攻手扣球等一整套战术配合。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现场的指导者,会实时干预学生的配合失误环节,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沟通的难点,例如“二传手势的信号传递清楚吗?”“攻手的起跳时机和二传的节奏同步吗?”。当出现配合卡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使后排防守队员亲身感受攻手在等待传球时的心理状态,增进彼此理解。伴随着训练的进行,教师逐渐加大防守压力、模仿对手拦网干扰情景、督促学生积极调整困境中的配合策略、最后达成心照不宣的战术实施方式、加深现实竞技压力中团队协作意识。
三、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立德树人任务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将高校排球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具有深远意义。它既是教学内容和育人方式的改革,也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途径。通过对排球运动思政价值的深入发掘和教学策略的不断创新,促使体育和思政教育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从而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力量,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对构建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新范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 洪丽娜 , 吴小梅 .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排球课程的现实桎梏与路径探赜 [J].福建体育科技 ,2025,44(01):46-52.
[2] 李国庆 , 王伟 , 樊旭 , 等 . 体育强国视域下“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排球课程的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2024,(12):18-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