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高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陈丽玲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玉田第一小学

引言: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重要形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集体备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集体备课仍停留于表面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文章希望能够分析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现状,找出制约因素探讨构建科学高效备课体系,提出切实可行优化策略完善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备课实效性提升,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一、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现状分析与问题查找

备课组织缺乏科学规划,多数学校未能制定明确备课计划,活动随意性较大,备课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思考。备课方式单一刻板,主要以主备人讲、其他人听形式进行,互动讨论不充分难以激发教师积极性。备课重点偏离核心,过分关注教学环节安排而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学习任务设计不够深入。教师参与态度各异,部分骨干教师承担主要工作,其他成员参与度低形成主备人包办现象。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备课成果未能有效积累传承,导致重复劳动,更为关键问题在于评价反馈缺失,缺乏科学评估标准无法对备课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难以形成持续改进动力。学科特点考虑不足未能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特性开展备课活动,教材分析流于表面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备课过程不够制约了备课效率提升。这些问题根源主要在于备课理念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到位资源条件欠缺等方面需要通过系统设计予以解决。

二、构建小学数学集体备课体系与优化策略

教师应树立目标导向备课理念,确立以学定教思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分层分类备课模式根据教师经验水平、教学内容特点组织不同形式备课活动,满足差异化需求。优化备课流程,构建课前预备—集中研讨—修改完善—课后反思闭环机制,每个环节设定明确任务要求。实施主题式备课,突破教材章节限制,围绕数学核心概念、基本思想方法开展专题研讨,提升备课深度。创新互动式研讨方式,采用头脑风暴、辩论式、案例分析等多元形式,激发教师思维碰撞。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备课平台,实现跨时空备课资源共享,扩大集体智慧。聚焦关键问题研讨重点探究教学重难点突破、学习任务设计、学生思维预判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等核心环节。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单元为例,集体备课团队可采用预备—研讨—完善—反思四步法进行。备课前各成员完成课前预习,分析教材位置与前后知识联系,明确本节课承上启下作用,即连接已学习乘法口诀与后续进位乘法计算。集中研讨环节,团队聚焦学习难点,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关键教学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按位乘原理?针对此问题,备课组设计情境引入,运用购物场景引出算式 325×2 ,通过数位分解思路引导学生发现 325×2=300×2+20×2+5×2 规律。针对学习任务设计团队创设递进式探究活动:从具体情境→数位分解计算→算理总结→熟练应用四步走。为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设计基础练习计算 247×3 与拓展思考试一试:若把247×3 表示成几个数相加,有几种不同方法?分层练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团队还预判学生易错点,如忽视数位对齐问题确定应对策略。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研讨整合集体智慧形成完整教学方案并安排教师进行实践检验,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持续优化教学设计,最终形成高质量教学资源实现集体备课实效性提升。

三、完善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机制,保障集体备课质量长效措施

健全组织领导架构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各层级职责确保组织到位、指导到位、落实到位。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制定集体备课工作章程、实施细则、考核标准等配套制度用制度约束规范备课行为。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集体备课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设立优秀备课组、优秀备课方案等奖励调动参与积极性。强化资源保障支持配置必要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库为备课提供充足条件。构建成果积累机制搭建备课资源库,实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练习题库等成果共享传承。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备课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开展备课质量检查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主题备课为例,学校可通过建立完整保障机制提升备课实效性。学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共同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该知识点核心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掌握基本性质并理解两者关系。备课组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工作,教研组长负责总体规划,骨干教师进行主备,其他成员协同参与。备课过程中团队关注几何直观思维培养,设计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物品中发现几何图形特征。针对学生易混淆长方形与正方形关系问题,团队通过分类讨论确定采用集合关系图示法展示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概念。为提高备课质量,学校建立三级评价机制:组内互评、组间交流、专家点评确保备课方案科学性。备课成果录入学校数字资源库,形成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以及教具制作指南等完整资源包。学期末学校组织备课成果展示会,评选优秀备课案例,并将参与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通过系统规范、资源支持、过程监控以及成果应用等全链条保障措施,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重要平台,形成教研良性循环机制。

结论: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有效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等多角度综合推进。通过构建科学备课体系,实施分层分类、主题式、互动式等创新备课模式完善组织保障、资源支持、质量监控等长效机制,能够切实破解集体备课中存在问题,提升备课实效性。高质量集体备课能显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探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备课新模式,促进集体备课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真环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集体备课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2):121-123.

[2] 朱健英 . 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有效性之思——以数学学科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3,(25):27-28.

[3] 王玉双 . 小学数学教师集体备课个案研究 [D].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