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作者

马林峰

青海黄河水利水电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810001

一、引言

水利工程中的坝体长期承受着巨大的水压、自重以及其他复杂的外部荷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坝体可能会发生沉降现象。若沉降超出允许范围,将严重威胁坝体的结构安全,甚至可能引发溃坝等重大事故,给下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传统的坝体沉降观测方法主要依赖人工定期测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测量周期长,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测量精度难以保证。在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中,对坝体沉降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发并应用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成为必然趋势。

二、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设计

2.1 系统构成

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由传感器层、数据采集与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及预警与决策支持层构成。传感器层是获取数据的关键,常用的静力水准仪利用连通管液体高差变化监测坝体垂直沉降,适用于内部关键部位;GNSS 接收器借助卫星定位获取三维坐标,实现坝体表面及周边大面积远程监测;位移传感器则依不同原理直接测量水平或垂直位移。数据采集与传输层中,采集设备高精度收集数据并初步处理存储,传输方式采用有线(RS485 总线、以太网)与无线(4G/5G、LoRa、北斗短报文)结合,确保数据可靠实时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层作为核心,先对原始数据去噪滤波,再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有限元分析等算法模型,分析沉降趋势、提取变形特征、检测异常值,并以图表报表展示结果。预警与决策支持层依据处理结果设定阈值,超限时通过多种方式预警,提供异常分析与应对建议,还能整合多源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综合评估坝体安全,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 系统工作原理

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以传感器实时感知沉降变化为基础。静力水准仪通过在坝体不同部位安装并以连通管相连,管内注满液体,当坝体沉降致使各水准仪高差改变,连通管内液位随之变化,传感器将液位变化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由数据采集设备传输至处理中心,依据液位差和安装位置关系计算沉降量。GNSS 监测则依靠接收器持续接收卫星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与角度确定三维坐标,坝体沉降位移时坐标改变,对比不同时刻数据得出沉降位移量。数据处理软件运用数学模型和算法分析大量沉降数据,挖掘规律趋势,一旦发现异常,预警系统即刻启动,从而达成对坝体沉降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三、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应用案例

3.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沉降监

丹江口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中上游,是汉江流域最大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水源工程,坝长2.5 公里,最大坝高97 米,坝顶高程162 米,装机容量 90 万千瓦,年均发电量 38.3 亿度,监测系统包含初期与加高工程两部分体系。为实现高精度自动化监测,该工程引入徕卡 GeoMoS 方案,搭建由GNSS 监测系统与测量机器人监测系统组成的外部变形观测体系。在左、右岸土石坝表面设 76 个、混凝土坝设 4 个、升船机设 4 个变形监测点,两岸土石坝各建5 个工作基点,配置10 台测量机器人,并以GNSS 双系统进行实时检核。各站点配备温压传感器校正数据,观测房设有自动开关窗与防雷装置,监测点采用 360 °棱镜,还配备视频监控保障安全。系统通过光纤通讯,采用铠装光纤穿钢管保护架设,利用坝区市电供电。管理中心借助徕卡 GeoMoS_CH 软件整合数据,实现集成管理与自动化分析。系统运行后,监测精度满足工程需求,为大坝安全稳定运行筑牢监测防线,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供应安全。

3.2 青居水电站混凝土坝体沉降监测

青居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是青居、东西关两站大坝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安装 180 余套设备,综合运用引张线、静力水准、GNSS 等多种监测设备,可自动监测坝体变形、渗流、扬压力等多项关键指标。在设备部署上,采用以太网技术结合光纤传输,构建冗余星型网络确保通讯稳定。设备安装过程充满挑战,如在坝体内部安装感应设备时,需从坝顶垂直钻直径21.9 厘米、深 42 米至坝底岩层的孔洞,攻关组通过在坝顶交通桥“T 型”梁垂线精准定位,并每2 米纠正一次孔倾斜,单孔钻探耗时25 天。历经168 天建设,该系统于2024 年6 月28 日投入运行。其能在10 秒内完成重点部位与项目的测量、传输及分析,将监测数据及时性从“月级”提升至“秒级”。通过对多元监测信息处理,实现大坝运行状态精准诊断,强化薄弱环节动态监控,为水工建筑物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水电站大坝运维管理向智慧化迈进。

四、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应用优势

4.1 提高监测效率与精度

传统人工监测方式需要工作人员携带测量仪器到现场进行测量,测量过程繁琐且耗时较长,难以实现对坝体沉降的高频次监测。而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连续地采集坝体沉降数据,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同时,自动化系统采用的高精度传感器和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测量误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坝体的沉降情况,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甚至更高,为坝体安全评估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4.2 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

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坝体沉降数据,并通过网络将数据及时传输至管理中心。一旦坝体沉降出现异常,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相比传统监测方式,预警的及时性大大提高,能够为坝体安全事故的预防争取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4.3 降低人力成本与劳动强度

人工定期进行坝体沉降监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人员需要在复杂的坝体环境中进行测量作业,劳动强度较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无需大量人工现场操作,只需少量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4.4 便于数据管理与分析

自动化系统采集的大量坝体沉降数据能够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进行长期的数据管理和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坝体沉降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加固改造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方便管理人员直观了解坝体的安全状况。

五、结论

水利工程坝体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通过科学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预警决策等模块,实现坝体沉降的实时精准监测与及时预警,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实际应用显示,该系统将监测频次从人工的“月级”提升至“秒级”,精度达毫米级,人力成本降低超 70% ,显著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度。通过集成GNSS、静力水准等多源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与 AI 算法,系统可动态评估坝体安全状态。随着传感器、通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该系统将持续优化升级,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维中发挥更关键作用,保障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卞晓卫 , 蒋剑 , 余德平 , 等 . 超长管路水管式沉降仪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J]. 水利水电技术 ,2018,49(S1):147-150.

[2] 方志冬 , 董文娟 . 浅谈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垂直位移人工观测工作[J]. 内蒙古水利 ,2024,(S02):88-89.

[3] 孙承祥 , 孙晓燕 . 岩基标点在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J].江苏水利 ,2020,36(0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