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五育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杨云西 丁明静

灵山县文利镇马达小学 535428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广西钦州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如坭兴陶烧制技艺、钦州采茶戏等。将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更能以美术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全面成长。

二、钦州本地非遗元素特色

(一)坭兴陶烧制技艺

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其泥质细腻,采用本地特有的紫红陶土,经过选泥、配泥、烧制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在烧制过程中,陶土会发生神奇的窑变现象,产生各种斑斓的色彩和纹理,使每件坭兴陶作品都独一无二。坭兴陶的造型丰富多样,涵盖了茶具、花瓶、雕塑等多个品类,其线条流畅、古朴典雅,体现了钦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它起源于清代,以其欢快活泼的曲调、生动诙谐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演绎着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其服装色彩鲜艳,道具精美,如彩扇、手帕等,这些元素都为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三、非遗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实现“五育融合”的策略

(一)德育渗透

①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培养:在美术课堂上,通过介绍钦州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讲解坭兴陶时,讲述其从古代传承至今的故事,以及历代陶艺大师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所做出的努力,激发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 ② 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与非遗相关的美术作品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专注等良好品质。如在制作坭兴陶手工小摆件时,学生需要经过反复的捏塑、修整等步骤,这一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毅力和专注力,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

(二)智育提升

①知识拓展:将非遗元素融入美术课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多元知识的窗口。学习坭兴陶的制作工艺,学生可以了解到泥土的特性、烧制原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欣赏钦州采茶戏的服装道具,能够学习到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美术知识。此外,通过对非遗背后历史文化故事的探究,还能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②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在借鉴非遗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以钦州采茶戏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中,学生可以对传统的人物形象、场景进行重新构思和组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作品。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

(三)体育融合

① 手工制作中的身体锻炼:在美术课堂中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坭兴陶手工制作、采茶戏道具制作等,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进行揉泥、塑形、裁剪等动作,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手部肌肉力量、手眼协调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起到一定的体育锻炼作用。 ② 表演体验中的身体律动:组织学生模仿钦州采茶戏的表演动作,进行简单的戏曲身段练习。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律动和姿态的变化,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美育强化

① 审美能力培养:钦州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坭兴陶的造型美、色彩美,钦州采茶戏的服装美、音乐美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审美范例。在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非遗作品的美学特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② 艺术表现能力提升:通过让学生以非遗元素为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活动,学生能够将自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尝试运用各种美术技法和表现手段,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进一步强化美育效果。

(五)劳育实践

① 手工制作劳动: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坭兴陶手工制作、采茶戏道具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从准备材料到完成作品,学生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技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②团队协作劳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非遗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如合作完成一幅大型的钦州采茶戏场景绘画作品或制作一组坭兴陶作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能提高劳动效率,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施案例

(一)课程主题:“魅力坭兴陶”

① 教学目标:通过对坭兴陶的了解和制作体验,实现德育方面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智育方面让学生了解陶土特性、烧制工艺等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体育方面锻炼学生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美育方面提升学生对坭兴陶造型美、色彩美的审美能力;劳育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手工制作劳动过程。 ②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坭兴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坭兴陶作品,进行审美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坭兴陶手工制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揉泥、塑形,制作简单的陶制品,如小杯子、小摆件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劳动感受。

(二)课程主题:“多彩采茶戏”

① 教学目标:通过对钦州采茶戏的了解和艺术创作,在德育上增强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同;智育上拓展学生对戏曲服装、道具设计等知识的了解,培养创新思维;体育上通过模仿采茶戏表演动作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美育上提升学生对采茶戏艺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劳育上让学生参与采茶戏道具制作,体验劳动乐趣。②教学过程:教师播放钦州采茶戏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其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介绍采茶戏的服装、道具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采茶戏道具,如彩扇、手帕等。在制作完成后,学生进行采茶戏表演片段的模仿,体验戏曲表演的乐趣。最后,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创作以采茶戏为主题的作品,将自己对采茶戏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画笔展现出来,并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五、结论

将广西钦州本地非遗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构建“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本地非遗资源,让非遗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陈靓 . 非遗传承美融“五育”——篾工技艺应用于乡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1):75-77.

[2] 刘鹏 .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D].西南大学 ,2024.

[3] 田梦 .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 [N]. 大河美术报 ,2025-02-2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