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实践

作者

宋梦如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一)虚拟与现实交织

当前,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高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部分平台或一些自媒体人充分抓住当代学生心理特点,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传播一些“丧文化”[1]、“躺平文化”[2],或扭曲、捏造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或奢靡享乐、崇洋媚外之风,使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3],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及三观的树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在虚拟世界获得到个人充分认可、未经考证的碎片信息又带到现实中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不断交织。

(二)个性与跟风并存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人格独特,接触新鲜事物意识强烈,面对事情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认知,喜欢展现自己,喜欢得到鼓励和称赞,不喜欢家长及老师的说教 [4]。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发布关于学习、健身、旅游、情感等生活动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公之于众,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外,对待热点、焦点事件会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从众和跟风,容易被有心人士利用,成为网络上的“喷子”。

(三)开放与隐私并存

部分同学热衷于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在没有人认识的平台上,表现出和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不爱表达,社恐,而在陌生的网络环境中尤其热衷于表现自己、展现自我。当然他们又比较重视隐私,如微信朋友圈分组显示及三天可见、QQ 班级群匿名发言、重要信息打码上传。近期,APP 非法收集用户信息,账号被盗用,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频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信息的保密,以防止权益受到侵犯。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网络体系多元化,网络平台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体系的多元化,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得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信息与“丧情绪”。同学们日常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软件获取信息资源,纷乱复杂的网络信息会对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确立三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分辨能力不足的同学一味的听信网络上未经考证的信息,丧失基本判断力,盲目跟风,容易被利用而成为网络上“键盘侠”。

(二)网络发展快速化,教师队伍素养参差不齐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持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三)新媒体平台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不足

当前,我国新媒体平台非常多,但专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数量较少,并且相应的建设尚不完善,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时效性较差。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是通过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或更新,而对时下较为热门的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涉及较少。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疾病的产生总是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重视预防和减少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避免疾病的出现与发展。青年正处在迅速发育、发展高速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调节不良情绪、缓解学业压力、丰富校园生活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习、工作的效率提高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发挥考试和竞赛水平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积极上进的状态,其学习、工作效率就很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心神不定、思虑过多、消极悲观的状态,既影响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也大大妨碍了成绩的发挥、才能的展示。

(三)有利于智力、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在智力日趋成熟、个性逐步形成、三观逐渐确立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00 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可以接触到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并且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查阅和检索海量的资源,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前沿、时事政治、焦点热点、流行趋势等信息,这些新媒体资源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来说极为重要。

(四)有利于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有力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推动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一些特色活动、心理沙龙、趣味运动、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项目,能够有效促进青年学生锻炼身体、提升能力、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更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前沿的学科发展、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成才。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

以育心为基础,以微信、微博、QQ、学习通、抖音等新媒体为平台,以青年大学生为群体,通过开展网络课堂、特色活动、朋辈帮扶、心理排查、谈心谈话等工作,努力打造结合教学模式、专业特色、学生特点、三全育人、家校合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一)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心理线上课程

以育心为基础,借助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新浪微博、QQ 等官方宣传平台,青年大学生为群体,通过开展网络课堂、特色活动、朋辈帮扶、心理排查、谈心谈话等工作,在学生的入校适应期、成长迷茫期和考研择业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推送心理疏导科普文章,实现宣传教育覆盖各个阶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灵的启发与感悟,充分发挥作用,努力起航引领。

(二)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依托专业特色,定期开展专业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增进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增进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特色心理活动

以心理育人为主题,结合学生特点,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心理活动。建立心理育人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微博,开展线上心理咨询预约,建设智慧心理信息平台,与线下心理中心建设、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咨询服务联动起来,增强心理育人吸引力,提升心理育人成效。专业教学与实践课堂相贯通。推进专业教学与实践课堂融会贯通,在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将心理育人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体验式第二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时应需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群体推出不同主题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获取营养,感受温暖。

参考文献

[1] 董扣艳 .“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 [J]. 中国青年研究 ,2017(11):23-28.

[2] 宋德孝,别杨杨.“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本质、危害及其超越——基于当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分析视角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02):22-29.

[3] 夏新颜, 杜智娟, 赵辉.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4] 李旭, 邵昌玉, 郑涵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积极成长[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