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对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夏一震
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引言: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三会”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真实问题驱动”特性,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借助具象事物理解抽象概念。情境教学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测量教室、规划旅行等生活场景,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融入真实任务链。
一、情境教学对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一)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测量校园等真实场景,学生可直观感知数学概念与生活的联结。例如,在“设计文具店促销方案”情境中,学生需分析不同折扣方式的实际效果,将抽象的“百分数”转化为具体优惠金额的计算,进而理解折扣率与利润的关系。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现实问题”的双向通道,使其逐步学会剥离非本质属性,提炼数学本质特征。
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发展
在解决情境任务时,学生需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完整思维链条。例如,在“规划班级春游路线”情境中,学生需比较路程远近、交通成本、时间分配等因素,通过排除法、类比法等推理工具筛选最优方案。教师通过追问“为什么选择这条路”“是否有其他可能性”等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推理依据,修正思维偏差。这种结构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的推理从经验驱动转向逻辑驱动,逐步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
当数学问题嵌入真实任务时,学生会更主动地调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改造校园绿化带”情境中,学生需运用面积计算、比例分配等知识设计种植方案,并通过小组合作优化布局。部分学生创新性地提出“用不同颜色植物拼出数学符号”的装饰方案,将审美需求与数学计算相结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任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更激发了其突破常规、创造性应用数学的潜能。
二、情境教学对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让数学扎根现实土壤
将数学知识嵌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中,能有效降低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例如,在“设计校园绿化带”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操场面积、规划不同植物种植区域,并计算所需土壤体积与成本。学生需综合运用长度测量、面积计算、体积公式等知识,同时考虑植物生长需求与预算限制。通过实地测量、数据记录与方案调整,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知识,更理解了数学在资源分配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案例中,教师设计“家庭水电费统计”任务,要求学生记录每月水电用量,绘制折线图分析季节性变化,并提出节能建议。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统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其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而非孤立符号。
(二)问题导向式学习:以探究驱动思维深化
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突破难点。例如,在“长方体体积”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计算快递箱能装多少本书,引导学生用“底面积 × 高”的直观方法;二是探究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鼓励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搭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记录数据;三是挑战用 12 个棱长 1cm 的小正方体拼出体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总结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与猜想验证中,自主推导体积公式,强化了逻辑推理能力。再如“田忌赛马”问题,教师通过“第一场为何输”“第二场如何赢”“若齐王改变策略怎么办”等追问,引导学生构建“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的数学模型,培养了策略优化意识。
(三)跨学科融合情境:拓宽数学应用边界
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结合,能激发多元思维。例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引入美术课中的剪纸艺术,让学生通过折叠与裁剪创作对称图案,同时分析图案的对称轴数量与位置关系。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理解了轴对称的性质,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对称特征。另一案例中,教师结合科学课的“植物生长”主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分组记录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用条形图比较光照、水分对结果的影响,并计算平均发芽时间。这一过程融合了统计、概率与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实证思维。
(四)差异化分层情境:尊重个体发展节奏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挑战与成长。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设置基础层、提高层与挑战层任务:基础层学生用画图法解决简单问题(如鸡兔共4 只,脚 10 只);提高层学生尝试用假设法或方程法解决更复杂问题(如鸡兔共 30 只,脚 88 只);挑战层学生则需设计“动物园动物数量统计”项目,自主收集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异质分组,不同能力学生在小组中分别担任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角色,共同完成学习单。例如,在“校园平面图绘制”项目中,基础层学生负责测量操场长度,提高层学生计算比例尺,挑战层学生则统筹全局并优化布局。这种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
情境教学犹如一座桥梁,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鲜活的生活现实紧密相连,为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了充满活力的实践路径。它通过还原知识生成的真实场域,让学生在解决超市购物结算、校园绿化规划等实际问题中,经历“观察现象—提炼规律—构建模型—应用迁移”的完整思维过程,使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建模应用等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毛小晶 .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5,27(06):206-208.
[2] 管慧 , 骆谊 . 大模型信息化教学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J]. 科技风 ,2025,(0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