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聋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作者

刘现赟

郑州科技学院(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 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 8502 万人,其中听力残疾 2054 万人 [1]。同样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18-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残疾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 2022 年,由往年至多不足 15000 人,增至30035 人,录取人数跃升;2023 年则录取 30810 名残疾学生。在录取的残疾学生当中,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及其它残疾,其中,肢体残疾占比最高,其次是听力残疾,再次为视力残疾,最后为其它残疾[2]。根据教育部残疾人教育条例,有条件的残疾人可被普通高校录取。录取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健全生身份考试和录取,录取后与普通生生活学习,两者无异,仅在考试或生活上给予特殊便利;二是,一些高校针对残疾人开设某专业,招生对象仅为残疾人,以残疾人身份报考录取,录取后,该专业或班级均为残疾人,一起生活学习。残疾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虽然人数占比不高,但随着录取人数的攀升,以及残疾人编制班的存在,并不能忽略该群体。

1、高校聋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研究

在对待体育参与的态度方面,高校聋生的态度是积极的,与普通生差别不大,甚至部分调查中出现高于普通生的情况;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和各项参与情况中,男生均优于女生 [3-4]。在参与动机方面,总体来看,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及社交需求是排名靠前的动机因素;男生动机主要为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女生则为形体健美和休闲娱乐。在参与频率与时长方面,每周参加 1-2 次居多,其次是每周 3-5 次和无规律;参与时长以 30-90 分钟为主;男女生在参与频率与时长方面无明显区别[4-5]。在参与项目方面,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器械健身等是选择较多的几个项目;其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篮球、足球及器械健身这类对抗性较高的项目,女生则倾向于选择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操此类对抗性低或非对抗项目[6]。在限制体育参与的因素方面,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没有同伴以及交流不便是主要因素,男女生在此方面也未有显著差异。

2、体育参与与聋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有关研究显示,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即 SCL-90)测定,高校聋人大学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修正常模,主要因子得分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且男女生在各项因子得分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的,主要存在的心理特征有:自卑、孤僻、固执、多疑等 [7]。通过体育锻炼或体育教育作为干预高校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是有效的,可以缓解相关心理问题。如研究显示,体育锻炼、锻炼自我效能感、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分别两两显著正相关;抑郁与体育锻炼显著负相关 。具体可通过心理辅导、融合教育、集体活动、社区服务等手段,让高校聋人大学生直面心理问题,鼓励其与正常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通过组织相关活动融入其中,并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鼓励聋生走出校园,积极接触社会。

3、高校聋生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优化策略的研究

高校聋生开展体育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存在聋生编制班的情况,即该班学生均为聋生,且学生不能像普通生一样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二是将聋生纳入到普通生班,即聋生可以和普通生一样参与选课,选择自己乐于参与的项目。第一种相对来说便于高校聋生开展体育教学,全班仅需配备一名手语翻译即可,但聋生与普通生接触极少,且不能满足每位聋生能选择自身喜欢的项目。第二种则有利于融合教育,聋生能和普通生有更多接触,但教学开展相对困难,需要为这些聋生配备手语翻译,一般由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与聋生同时选择该体育课。无论以哪种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均存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无法同时进行,聋生的“看示范”和“看手语”也无法同步,这就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在此背景下,有关聋生教学内容及方法优化策略的研究便自然产生。在有关聋生体育参与的相关研究中,此类研究也是相对较多,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微课、翻转课堂、快乐教育及游戏化教学等方面。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和聋生接受信息,如多媒体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等研究;二是完善教学内容,即削弱传统体育教学中重技能传授和考核的现象,加强重视“健康第一”的理念,如快乐教育、游戏化教学等研究。相关研究与普通生相类似,但在高校聋生体育教学课堂实施中有更高要求。[9]

4、其它相关研究

教学语言与沟通方式。由于听力障碍,聋生对视觉信息高度依赖,传统以口令、讲解为主的体育教学方式难以奏效。研究普遍认为,体态语(如手势、表情、动作示范)成为体育教学中最有效的沟通工具。部分研究提出“体育体态语”应系统化为一种教学语言,涵盖身势语、手势语与表情语三类,具有直观性、规定性、多义性等特征,能够在特定情境下替代有声语言,强化教学效果。此外,研究也强调体态语需与标志物、板书、多媒体等辅助手段结合使用,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教学效率。

课程与教学内容需“校本化”“个性化”。研究普遍呼吁,聋生体育课程应突破传统“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的模式,转向“以人为本、以需定教”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课程内容应兼顾聋生身心特点,增加趣味性、生活化与合作性项目,如民族传统体育、小组合作游戏、平衡与协调训练等。部分研究提出,应构建“补偿性 + 适应性 + 发展性”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既补偿聋生因听觉障碍带来的运动能力缺陷,又适应其认知与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其运动潜能与社会能力的双重发展。[10]

教学评价与师生关系需转向“过程性”与“情感性”。研究指出,传统以技能达标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易使聋生产生挫败感,建议采用多元、过程性、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如自评、互评、成长记录袋、情绪观察等方式,强化其运动体验与自我效能感。同时,研究强调体育教师应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建立尊重、信任、支持的师生关系,通过鼓励、陪伴、共同活动等方式增强聋生的参与意愿与情感投入。[11]

器材研发与信息化手段逐步介入。部分研究尝试将现代科技引入聋生体育教学,如开发“遥控发光提示器”替代传统摇旗裁判方式,提升聋生篮球比赛中的反应效率;利用 iPad、大屏幕、交互式学习终端等设备辅助动作教学与知识传授,拓展其视觉学习通道。这些探索为聋生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可能性。

5、总结

尽管已有研究在围绕聋生体育参与、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器材开发、能力干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样本多为区域性、小范围,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实证数据;二是研究多集中于体育课堂内部,缺乏对聋生课外体育参与、运动行为持续性的追踪研究;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薄弱,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探讨;四是缺乏对聋生体育权利、教育公平等宏观议题的深入讨论。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以下方向:一是构建高校聋生体育参与的支持系统,包括制度保障、资源配置、师资培训等;二是开发适用于聋生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工具与标准;三是推动聋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AI、VR 等技术在动作示范、反馈评估中的应用;四是加强聋生体育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其体育权利的制度化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0 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 残 疾 等 级 人 数 .[EB/OL].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cjrgk/15e9ac67d7124f3fb4a23b7e2ac739aa.htm.2021-02-20.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9-2024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 .[EB/OL].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index.htm.2024.

[3] 胡素霞 . 高校聋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 [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9(03):40-43.

[4] 苗新见 , 张经慧 . 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J]. 湖北体育科技 ,2018,37(09):822-825.

[5] 胡素霞 . 聋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J]. 中州大学学报 ,2008,25(06):97-99.

[6] 张枝梅 , 李庆功 . 高校聋生体育意识及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04):95-99.

[7] 马宏霞.体育教育促进高校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177-178.

[8] 刘青 . 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D]. 天津大学 ,2016.

[9] 张德军 . 多媒体技术在聋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J]. 考试周刊 ,2008,(09):135-136.

[10] 王晓林 , 陶泠伶 . 高校残疾人体育教学方法优化选择与应用——以聋大学生为例 [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36(01):151-154.

[11] 王献福 . 高校聋生体育教学实现快乐融合路径研究——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J]. 中州大学学报 ,2021,38(04):105-108.

刘现赟 (199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