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型思维生长课堂
张丽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三新高考改革不仅是对考试制度的革新,更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使命和担当,它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跟上改革步伐。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高效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尝试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课堂样态。
一、模式理念:
本模式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紧扣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深度生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深度思考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 思维生长 深度思考
二、课堂教学流程整体分三个阶段:课堂初期、课堂中期、课堂后期。
(一)课堂初期:7-8分钟
1、预习汇报进入新知:
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已经学习到了哪些,有哪些收获,在哪些地方存在疑惑。学生可以提前一天提前阅读课本和完成预习导学案,记录自己的预习情况。课堂先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浏览本节课,然后进行预习汇报。
2、出示目标展示重点: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学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升哪些能力、领悟哪些核心价值,使学生学习有方向。
(二)课堂中期:约20分钟
3、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或学科前沿紧密相关的情境,如通过视频、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教师提出与核心价值、能力素养紧密相关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4、合作交流与思维碰撞:约10分钟
小组讨论、展示分享、教师点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是问题链,由浅入深,把本节课的内容以问题形式作为探究主题,小组成员针对问题依次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分享组内的观点、思路和探究成果,相互质疑、补充、完善,通过思维的碰撞,拓展思路,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思维误区以及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精准点拨和讲解。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点拨和提升过程中形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板书。
5、深度探究与总结提升:约7分钟
教师在学生对核心问题有了一定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拓展应用。这些问题可以是对原有问题的深化,也可以是与之相关的新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探究过程、思维方法进行总结系统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实现思维的升华。
(三)课堂后期
6、针对训练与达标反馈:10分钟
精选几道典型习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习题要选择能够突出学生深度思考的习题,可以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变式训练、高考链接等。
7、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3分钟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思考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教学案例: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一)课堂初期:
1、预习汇报引出新知:
教师提出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2、出示目标展示重点:
学习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 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难 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课堂中期:
3、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
利用视频展示引入:国产比亚迪旗下仰望U9这款纯电超跑,时速可达309.19Km/h,0-100km/h加速只需2.36秒。提出问题:飞机从静止到100km/h加速时间需要15-20秒,它们在加速阶段加速度不同。加速度、力、质量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4、合作交流与思维碰撞:
活动与探究一:牛顿第二定律内容、表达式和力的单位:
活动与探究二:用10N的水平外力F向右拉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1kg的物体,(1)物体受几个力?合力为多少?(2)拉力产生加速度了吗(大小、方向)?重力呢?支持力呢? 合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方向)?(3)如果拉力撤去,物体的加速度多大?如果物体受到一个向左的0.1N的力,加速度多大?(由此可以得到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性质?引出因果性、矢量性、独立性、瞬时性和同体性。)
5、深度探究与总结提升:
活动与探究三: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力推一辆静止的汽车时,却推不动它,这与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这里的力指的是合外力)。
(三)课堂后期:
6、针对训练与达标反馈:
(1)设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质量为m,求物体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
(2)设刹车过程中汽车和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刹车时的加速度。
(3)求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时的加速度。斜面倾角为θ。
(4)已知斜面倾角为θ,动摩擦因数为μ,求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
7、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通过上面训练来归纳总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步骤:
作业:1、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牛顿是动力学的奠基人?
四、模式特点:
1、问题导学,驱动思维生长。
问题导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的思维生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操作性强,易于课堂实施。
本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实施关键: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本模式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究。同时,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联,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2、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是问题的载体,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热点或学科前沿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