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董春燕 王财定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社区教育学院
一、背景
(一)产业化水平较低
大碶街道全域面积 105.46 平方公里,有瓜果、水稻、茶叶等 50 余种农产品,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偏低、缺乏统一质检标准、分布较散、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
(二)产业关联性不强
辖区内主导工业产业是模具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与农业产业关联度不高,工业与农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促循环,局限于日常的对农产品的销售和购买。本地农业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占比不高,缺少食品深加工、精加工规模企业带动。
(三)致富带头人缺乏
相关专业领域的管理人才缺乏,乡村培训体系尚不健全,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乡村振兴的需求。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呈现自发状态,带动村民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街道的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支持。且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共富学堂
清泰社区全力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产业深度融合,打好农旅共富“组合拳”,打造“碶彩农耕”共富工坊集盒站,通过“教育 + 平台”,“农业 + 休闲”,“产业 + 旅游”,“农旅 + 研学”等模式,实现区域人才培育,农耕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多维功能融合聚力,打造共富工坊集合站特色品牌—“碶彩农耕”。
(二)碶彩农耕
清泰社区包括瓜果、水稻、茶叶等在内的农产品共有 42 种,构架起了“1473”的品牌支撑体系。“1”,即一个统一的区域品牌“碶彩农耕”;“4”,即为提高亩均产值、优化过程扶持、重塑销售维度、升级推广营销等四项服务举措;“7”,即把品牌效应放大到种源、培育、技术、资金、品控、销售、推广等农产品生命周期的七个环节;“3”,即通过“碶彩农耕”品牌建设,达到共富效应、平台效应、融合效应等三大效应。目前,“碶彩农耕”品牌商标已成功注册,旗下现有农产品供应基地15家。
二、“共富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 一) 共富学堂提技赋能行动
“碶彩农耕”共富工坊以“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为核心机制,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格局。通过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工坊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农忙与农闲季节的双重收益。沿线村落设立了桂语坊、竹语坊、茶语坊和绿茵坊,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共富学堂体系。
(二)因群而异,差异化课程体系构建服务不同群体
一是以技育农妇,激活劳动力。本地盛产的桂花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每年都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基于此,“共富学堂”开展非遗糕点制作课程,创立“塔峙大阿嫂”品牌,让一些有手艺的阿嫂接受系统的培训,将桂花制成糖桂花、桂花糕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同时开展公益课程,传授糕点制作技艺,解决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妇女就业问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二是构建返乡创业扶持体系,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该学堂以精准赋能为核心,针对返乡创业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包括咖啡制作在内的特色课程,并结合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产业+旅游”的模式,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网红村咖。这些网红村咖不仅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也为返乡青年提供了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型。
三是田间学校,精准助农。为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户们不同的生产需求,“碶彩农耕”共富学堂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辖区农作物基地建立“田间学校”,不定期邀请花木、果木种植技术专家党员深入田间提供技术服务。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农情、民情,定期列出培训内容,供种植户和村民选择。目前开设了五针松、杨梅、茶园等 5 个课程,帮助更多的区域内贫困户、残疾人家庭掌握生产技能,为“碶彩农耕”供应链打下结实基础。
(三)农旅研学品质提升行动
做活“农旅 + 研学”,通过对秀美山川文旅线路进一步规划,明确以“碶彩农耕”共富工坊集合站为核心,盘活周边村落旅游经济。此外,工坊集合站创新乡村农旅发展新模式,拉伸研学旅行产业框架,开设新共杨亲子研学、水文化科普研学等八大研学线路,打造“碶彩山野”、“云闲杨岙”特色项目,以研学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创收,全力打造亲子研学共富基地,形成“以研学带动产业,以产业充实研学”的良性循环。
(四)数字赋能拓渠创收行动
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创新推出共富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直播带货培训课程系统提升农户线上营销能力,成立“共富直播间”,组建起以青年党员和返乡 " 新农人 " 为主力的专业 " 村播 " 团队,成功打响北仑首个区域性农业品牌知名度。培训模式由线上延伸至线下,通过资源整合与流量共享机制持续壮大村播队伍规模,构建 " 技能培训 + 品牌建设 + 就业帮扶 " 三位一体的乡村共富新模式,为数字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共富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一)产业帮扶联动,就业增收显成效
“碶彩农耕”共富工坊建立以来,协调推动成立区首家强村公司,推动区域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由各自为战向抱团作战转变,带动农户就业增收。累计就业帮扶 1900 余人,培训农户 2000 人次,实现生产效益1000 万元、加工收益 600 余万元;打造 15 个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出 42种农特产品。年均系列节庆活动7 场,特色研学线路8 条,特色农产品、文创衍生品 5 大类 50 余种,特色包装 20 余套,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800 万元。
(二)营销创新助力,工业农业共繁荣
“碶彩农耕”品牌集合站深入挖掘塔峙杨梅、桂花等新型IP,做强“碶彩农耕”母子品牌矩阵。线上搭建微信小程序,线下开设品牌形象店。组织进省厅、进展会、进商圈等,拓宽产品销路,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碶彩农耕不断深挖本土工业与农业的互促,激活共富内循环,积极对接自身条件好、经济实力足的企业,助力反哺农村。
(三)数字赋能拓宽销售渠道,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依托“共富直播间”和电商培训体系,成功孵化专业化“村播”团队,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百万元。通过制作“碶彩农耕”系列宣传片,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成为北仑首个区域性农业标杆。数字化手段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产品流通壁垒,还开辟了村民再就业路径,形成“直播带货 + 品牌推广 + 就业帮扶”的协同发展模式。
(四)青年返乡创业体系构建,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转型
通过“共富学堂”创业扶持计划,吸引百余名青年返乡参与“网红村咖”“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开发。培育的 8 条特色研学线路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30% 以上。青年人才的回归加速了乡村产业从单一农业向“农旅 + 电商 + 文化”的多元模式转型,实现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秦云龙 .“共富学堂”铺就共富路浙江丽水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调研行
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碶彩农耕”共富学堂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立项批准号 :2025YGHZM03)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