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时代短视频赋能邢台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李爱平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与传媒系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引言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且沉浸的特点,正成为城市文旅传播的关键动力。邢台是燕赵古都,历史文脉厚重,自然资源丰富,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差异化的形象,开拓文旅消费空间。短视频赋能城市文旅传播,打破中心化格局,使受众体验得到沉浸式升级,营销方式充满新意。探究这种现象对邢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短视频赋能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传播理论

短视频改变着传统文旅传播的单向格局,以去中心化的逻辑重构信息流动的权力结构。政府、企业、媒体以及普通用户都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种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使得文旅信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形成互动和共振。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用几秒到几十秒的影像捕捉文旅元素,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高密度信息的刺激。在这些碎片化影像的映射下,景区风貌、城市地标、文化符号被放大和强化,形成了标签化城市形象。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属性使得信息裂变式扩散,在用户点赞、评论、分享过程中完成二次传播,文旅信息在社群中持续叠加。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权威和中心化,短视频传播更注重平民化和互动,城市文旅形象在多维空间中动态生成。

(二)用户体验理论

短视频在文旅领域应用很符合用户体验理论的主要要点,关键点是加强沉浸感、加强互动性、做到个性化匹配。技术发展让短视频可以做到 4K 超清画质、VR 全景和 AI 特效营造逼真虚拟场景,在观看时有临场感,形成心理沉浸体验。平台算法收集用户喜好、行为数据和兴趣标签后,可以精准推送,给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游览路径和文旅产品。像亲子家庭能收到适合孩子游玩的景点推荐,康养群体可接触到养生度假和中医药文化资源,这种匹配让用户的文旅资源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短视频平台将“文旅+ 生活服务”模式融入其中,观众在观看时就能直接预订、消费和互动。文旅体验链条从线上到线下全部拉长,内容和服务消费高度耦合在一起,用户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完成即时消费决策。

(三)市场营销理论

短视频给文旅产业带来更新颖的营销途径,营销逻辑从传统的大众宣传逐渐转变为精准化、互动化和内容推动型模式。短视频用轻量级的传播形式将文旅资源与创意讲述融合,使得城市品牌传播显得越发亲切且具有感染力。通过趣味化、故事化、IP 化的影像讲述,短视频能塑造独特的文旅形象,吸引潜在游客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在数据驱动的营销体系之下,平台针对目标受众的画像变得愈加细致,文旅产品就能准确找到核心消费人群,减少信息浪费,提高转化率。互动功能进一步提升了营销效果,用户在评论、二创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口碑效应,使城市文旅品牌在无形中自发扩散开来。短视频营销注重参与感和沉浸感,在观看影像内容的过程中,受众也在慢慢向真实的文旅消费转化,市场推广的边界被进一步拉长,文旅营销的价值链也被激活。

二、邢台市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邢台是“燕赵第一城”,有着三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河北省内的城市文旅资源厚度与广度上独树一帜。邢台的城市文旅格局是以泉水文化为灵魂,历史文脉为脉络的格局。古迹、非遗、风景等方面构成多层次的文旅格局。邢窑遗址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早期陶瓷技艺高峰,扁鹊庙体现出医药文化的绵延不绝,构建起厚重的历史文化归属。百泉湖、同心岛等景区通过夜间消费和文娱结合的模式,展现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传统底蕴与当代需求得以融合。近年来,邢台以“文化兴市”战略为主旋律,围绕古城焕新、泉城互动以及新业态打造等展开实践,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上不断推进。在古城保育再生项目下,历史街区获得新生。泉水和城市空间相结合的城市风景提升了层次感。新业态引进则促进了文旅消费场景更新。据数据可知,2024 年邢台接待游客 5482.31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76% ,旅游总收入为 549.15 亿元,同比增长 23.3% ,增长速度可以反映出实际存在的效果,由数字传递。从内容供给角度而言,邢台持续推出新的文旅产品与活动,百泉鸳水婚俗文化艺术季体现出地域婚俗文化的仪式感和沉浸感,原创实景剧《云起邢州》把历史叙述与沉浸式演艺融合起来,拓宽了游客的体验范围,加深了文化消费的深度,使邢台文旅产业在历史文化传承、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现代消费需求这三个方面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发展态势,城市文化形象逐渐由单纯的历史记忆转变为复合型、多维度的流传与体验场所,产业发展水平正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

三、短视频赋能邢台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重塑文旅传播格局

短视频在邢台文旅传播中打破了传统由官方独自把控的局面,构建起一个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播体系。以“文旅体验生”活动为例,许多大学生通过Vlog、旅拍和短片剪辑等形式将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他们在影像中加入个性化的讲述和情绪表达,使邢台文旅资源显得更为生动。这些普通用户虽然没有传统媒体那样的权威地位,但凭借日常化、亲民化的视角吸引了大量关注。他们的讲述方式更加接近年轻人群体的审美和接受习惯,使得文旅传播真正做到了生活化、社群化。邢台市文旅局长和各个区县文旅负责人也积极地融入短视频环境之中,成为“文旅推介达人”,在镜头前展示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景致。比如官员们参与创意拍摄、表演或者互动情节,这样既增添了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又不失趣味性,拉近了政府形象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官方与民间共同编织起来的传播网络。在内容方面,短视频将邢台文旅元素以符号化、碎片化形式表现出来,古城城墙、供销社场景、夜经济地标等都被嵌入到短剧或者主题短片之中,借助怀旧、青春、浪漫等叙事手法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渠道层面,短视频平台本身具有社交属性,因此内容会在转发、点赞、评论以及二次创作过程中发生裂变,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可以达到数千万级。流量效应与口碑效应彼此叠加,就形成了“用户共创 -社交裂变- 流量转化”的闭环机制,使得邢台文旅形象得到高频次曝光,并不断扩散。

(二)提升文旅受众体验

短视频在用户体验方面所展现出的赋能效果十分明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参与感。邢台周公山、九龙峡等景区的景观在4K 高清拍摄以及动态剪辑后,呈现出一种细腻的层次感。水流飞溅、山林风声、光影交错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逼真的感官冲击,即使身处异地也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激发起旅游的愿望。第一视角的拍摄方式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山谷步道或者古城街巷之中,观看的过程本身便是一次虚拟游历。平台算法的智能化运算使得用户体验更加个性化,不同的偏好群体会接收到不一样的文旅推荐信息。例如,亲子家庭可能会收到适合孩子游玩的景区及路线,康养人群则有可能获得关于扁鹊庙及养生资源的详细介绍。短视频与消费场景相融合,文旅体验链路得以延伸。邢台文旅部门在平台端口设立一站式购票入口,用户观看演出时即可直接支付预约,形成即时转化。节假日里,部分景区在短视频平台发放折扣票、联票套餐及周边衍生品,用户观影与购买之间实现无缝切换,消费体验的便捷性与流畅度明显提升。短视频的互动功能进一步丰富了体验维度。游客在评论区分享旅行感悟、提出疑问或进行二次创作,观演与交流形成循环。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投身于文旅传播的构建当中。

(三)创新文旅营销方式

短视频为邢台文旅产业引入新颖的营销策略与传播途径,核心在于创意内容与互动传播的结合。各级文旅负责人积极转型为“文旅达人”,通过制作形象鲜明、形式新颖的短视频,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树立良好形象。例如,传播的刻板印象,比如襄都区文旅局局长在清风楼体验威亚飞降,以戏剧化的动作引发视觉冲击,引发话题讨论;内丘文旅局文保所所长在短视频《龙门客栈》中扮演角色,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影视叙事,提升传播的吸引力。这些内容兼具娱乐性与故事性,符合网络受众的观看偏好。短视频营销注重趣味性、场景化与故事化,基于邢台的夜经济、泉水文化、传统技艺等资源,制作易于传播的小故事,以增强城市文旅品牌的识别度。营销互动机制扩大了营销的边界,观众在点赞、评论、分享的环节中形成了自发扩散。一些热门话题的视频还能够被平台推送进推荐池,产生二次流量。商业转化的环节同样由于短视频变得有意义,观众在观看的中途就可以直接点击到购票的链接或者活动的标签。整个消费链路的缩减使得营销转化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提供了精准投放的前提条件,旅游产品能够直接触达合适的目标群体,推广费用自然降低,收益水平也相应提升。创意驱动、互动参与和精准投放这三种机制融合后,使邢台的文旅营销体系产生了生机勃勃的状态。在短视频生态中,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四、数字时代短视频赋能邢台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完善数字内容生产体系

构建系统化的数字内容生产体系是邢台文旅产业在短视频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策略,第一,构建以城市整体形象为导向的统一内容规划框架,确定不同的文旅资源的主题定位与叙事逻辑,形成系统性的内容矩阵,避免碎片化内容导致的资源价值被稀释;第二,建立专业的文旅短视频创作中心,吸引具有影视制作能力、数字剪辑能力、跨媒体传播能力等技能的人才加入,推动文旅内容从简单的记录型拍摄向叙事化、艺术化、沉浸化表达转变,有利于提升内容质量,塑造独特的城市叙事风格。第三,鼓励非遗传承人、地方艺人、景区运营方等深度参与内容共创,形成专家主导与大众参与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使短视频呈现既有专业感又有烟火气的双重特征。在创作模式上,建立“剧集化+ 系列化+ 主题化”的生产路径,围绕泉水文化、医药文化、古城风貌、夜经济等主题打造连续性内容,通过系列短剧、情景演绎、互动挑战等方式,形成持续关注与用户黏性。技术层面,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剪辑、虚拟现实特效生成、云端协作平台等技术手段,在制作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提供帮助。第四,建立审核及把关机制,一方面保障传输出去的内容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也要让作品在审美多元与市场接受之间取得平衡,与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机构等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探讨,尝试打通长视频、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传播链条,将邢台文旅短视频的内容制作变成“短视频入口 + 多平台内容转化”的全链条形式。

(二)构建多维度平台运营机制

在短视频赋能的背景下,邢台文旅产业要构建起多维度的平台运作机制,实现内容流量的不断累积和品牌传播的精准落地。第一,创建以数据为依托的文旅数字运营中心,针对用户观看行为、互动喜好、停留时长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构建详细的人群画像,为后续的精准投放和差异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持。第二,促使官方机构账号、文旅景区账号、达人个人账号展开矩阵化运作,营造出层次分明的账号架构,既凸显出权威性和公信力,又提升了传播的生动性和生活化氛围。第三,积极探寻与主流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在话题规划、挑战赛活动、线上节庆等方面深入参与,凭借平台的流量资源和算法优势来扩大传播效果。平台运营机制的搭建还要注重互动闭环的形成,要打造“发布—互动—反馈—再创作”的循环路径,让观众不只是看客,而是话题参与者和内容共创者。对于高价值内容可以设置分层运营,对年轻群体侧重娱乐传播,对中高端群体突出文化深度与品质体验,做到精准分层。第四,搭建与文旅消费相挂钩的转化机制,把短视频的传播引流到在线预订、票务购买、衍生品消费等环节,使平台运营形成“内容生产—流量聚合—消费转化”的闭合链路。第五,重视跨平台联动策略,借助微博、小红书、B 站等平台创建多元曝光场景,做到跨生态引流,防止传播过度依赖某个平台引发的风险,提升危机公关与风险监测能力,建立网络舆情即时警报系统,针对涉及文旅的负面话题立刻予以应对,保证城市形象在多平台运作中维持稳定与正面。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是短视频赋能邢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重点是破除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产生跨界互动和叠加效应。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要推动短视频与非遗技艺、地方民俗、传统工艺等深度交融,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影像表达,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旅游消费产业方面,应构建“短视频 + 旅游线路 + 沉浸体验”的联动模式,借助平台提供个性化的行程规划、智慧导览系统以及虚拟体验产品,使用户能在观看短视频与线下旅游之间实现自然转换。夜经济、演艺产业上,短视频可与实景演艺、夜游灯光秀、音乐节庆活动结合,线上热度带动线下消费场景,做到“云端引流- 线下体验”。在零售、餐饮产业上,短视频可展示特色餐饮、地方特产、伴手礼等元素,嵌入电商链接和即时购买入口,实现短视频内容与消费产品的无缝转化。在康养产业、体育产业上,短视频可展示健康旅游、生态徒步、冰雪运动等场景,丰富文旅消费的多元化内容。在政策、资本层面,推动产业基金成立,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旅短视频相关领域,形成内容生产、平台运营、消费转化、产业投资的完整链条。推动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育跨界复合人才,让人才在文化研究、创意设计、技术运用、市场推广等各环节全流程参与,让邢台文旅短视频生态打破单一产业边界,形成文化、旅游、消费、科技多维联动,推动城市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字时代的短视频给邢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它的赋能作用已渗透到传播、体验、营销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