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模式下市政工程管理的改进
李益才
酒泉登裕建业有限公司 酒泉市肃州区 7350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市政工程建设规模扩大,传统施工模式存在扬尘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与“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1]。本文聚焦管理改进路径,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市政工程实现“高效建造”与“绿色建造”双赢提供参考。
一、当前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对绿色施工重视不足
当前市政工程管理中,传统粗放式思维仍占主导。部分建设单位及施工方片面追求工程进度和短期经济效益,将绿色施工视为“增加成本、拖延工期”的负担。管理层环保意识薄弱,对“双碳”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流于表面,未能将绿色理念融入管理决策。这种理念滞后性,使得绿色施工沦为应付检查的“口号”,而非贯穿工程全周期的行动准则。
(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市政工程多处于人口密集区,施工时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侵害公众利益。土方开挖等作业中,若裸露场地覆盖不严、渣土车未密闭等,易产生扬尘。夜间施工的噪声影响居民生活,重型机械振动还危及邻近建筑安全。此外,桩基施工泥浆直排、含油废水渗入土壤、化学建材露天堆放淋溶等,会破坏城市生态,如某管网工程就因泥浆处置不当,导致排水系统堵塞、局部积水。
(三)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可持续性缺失
市政工程规模大、周期长,资源浪费普遍,可持续性缺失,破坏城市生态。材料方面,商品混凝土超量订购、木模板周转不足、零星建材管理混乱,部分混凝土成建筑垃圾。能源使用上,施工机械空转、临时用电私拉乱接、夜间照明无管控。水资源消耗失控,基坑降水直排、喷洒降尘用水过量且无节水设备。
(四)人员环保意识薄弱
市政工程施工中,人员环保意识薄弱问题突出。施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有限,作业内容与环保关联小、话语权低,缺乏绿色施工培训。这使他们习惯高噪声作业,施工时浪费材料、能源和用水,不重视环保节能。管理层面也存在问题,部分管理者重建设速度和效益,对绿色施工理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执行环保措施不到位,未能引导施工人员树立环保意识,影响了绿色施工模式推行[2]。
二、绿色施工模式下市政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革新管理理念与制度体系,筑牢绿色根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 " 双碳 " 目标的提出,市政工程领域亟需构建一套与绿色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系。
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在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首要任务是在组织层面确立绿色施工的战略地位,将其提升至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分层级、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管理决策层的专题培训,确保绿色理念能够自上而下有效传导。制度层面要构建完善的约束机制,制定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规范,明确建设各方的主体责任和具体工作要求。业主单位应在项目前期就将绿色标准纳入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总包单位要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立日常巡检制度;监理机构则需将绿色施工纳入监督重点范围。同时要配套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设置可量化、可追溯的评价指标,并将评估结果与工程款项、企业信用等关键要素直接挂钩,形成 " 标准 - 执行 - 监督 - 考核 "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破解污染与浪费难题
在绿色施工模式下,市政工程管理的关键在于狠抓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以此破解污染与浪费难题。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做到“三控一测”。施工现场需 100% 围挡,土方作业区配置雾炮车,主要道路全硬化,出入口设自动冲洗平台,裸土采用防尘网覆盖或绿化,以控制扬尘;选用低噪声设备,高噪工序安排在日间,近居民区设置隔声屏障,实现控噪声;泥浆废水经三级沉淀后回用,垃圾分类存放,危险废物专库管理,进行控污染;同时安装扬尘、噪声在线监测仪,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超标自动预警。资源管理要实现“循环减量”。收集雨水用于降尘和养护,基坑降水经处理后回灌或冲洗车辆。施工单位可以采用装配式构件,现场拼装减少湿作业;动态调整场地布置,材料“零库存”配送,减少二次搬运。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提升市政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水平[3]。
(三)延伸管理至运营维护阶段,实现全周期绿色化
市政工程的绿色化管理不应止步于建设阶段,更需要向运营维护阶段延伸,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绿色运维制度体系。制定《市政设施绿色运维手册》,对各类设施的节能降耗、资源循环等环节提出明确规范,如推广智能感应路灯、变频排水泵站等节能技术应用。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在工程竣工后定期监测周边环境指标变化,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评估绿色措施的长期效益,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运维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形成闭环管理,建立专项台账跟踪处理,并将典型问题反馈至设计优化环节。这种 " 建设 - 运维 - 反馈 " 的良性循环机制,既能确保既有问题的及时解决,又能促进后续工程设计的持续改进,最终实现市政设施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型运营。
(四)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凝聚社会合力
在绿色施工模式下,市政工程管理需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凝聚社会合力,以推动绿色理念在全行业及社会层面的广泛普及。对于内部人员,施工人员要开展岗前绿色操作培训,如垃圾分类实操、雾炮机使用等,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确保一线施工严格遵循绿色标准。管理人员则需组织 BIM 绿色模拟、环保政策解读等专题研修班,提升其绿色管理水平。面向公众,要实现参与常态化。通过社区开放日展示绿色施工措施,如降噪屏效果,增强居民对绿色施工的直观认识。开通“绿色施工监督”微信公众号,方便市民举报违规行为,如夜间超时施工。同时联合学校开展环保研学,培养未来公众监督力量。社会协同方面,要建立机制化合作。政府搭建绿色建材采购平台,优先推荐本地再生骨料供应商,促进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行业协会设立“绿色市政工程奖”,激励企业在绿色施工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为绿色施工模式下的市政工程管理注入强大动力。
结语
绿色施工模式是市政工程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保护城市环境、提升项目长效效益意义重大。尽管当前市政工程在推行绿色施工中面临诸多管理短板,但通过革新管理理念、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延伸管理至运营维护阶段以及凝聚社会合力等措施,有望逐步解决现存问题,推动市政工程管理向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晓艺 . 绿色施工管理在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 ,2024,17(04):29-31.
[2] 郭小枫 . 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 ,2023,(03):448-450.
[3] 陈伟 . 市政工程中绿色施工管理探析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05):245-247.
作者简介:李益才 1979.4.20 男 甘肃酒泉 汉 专科 工程师 研究方向: 市政工程 工程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