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BI 技术的承压设备检验周期优化与检验策略研究
徐生东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传统承压设备的定期检验多采用固定周期模式,易导致过度维护或漏检问题。随着工业装置复杂化与老龄化加剧,亟需引入基于风险的动态管理方法。RBI 作为一种新兴的设备管理技术,通过对设备潜在失效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及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为差异化检验提供理论支撑。
一、RBI 技术核心原理
1.1 失效可能性评估
基于设备材质特性、操作工况、历史故障数据、维护记录,采用API581 推荐的“风险矩阵法”或“概率统计法”,计算设备年度失效概率。
1.2 失效后果评估
从安全、经济、环境(介质泄漏污染范围,如原油泄漏的土壤修复成本)三个维度,采用“后果等级矩阵”量化后果严重程度(通常分为轻微、一般、严重、灾难性四级)。
1.3 风险分级
结合失效可能性与后果等级,构建“ 5×5 风险矩阵”,将设备划分为高风险(需优先管控)、中风险(常规管控)、低风险(简化管控)三级,为检验周期优化与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二、基于RBI 的检验周期优化方法
2.1 风险匹配原则
该原则以风险等级作为检验周期制定的核心依据。对于高风险设备,其失效后果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需显著缩短检验周期,通过高频次的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缺陷并采取措施,实现风险的优先控制;低风险设备因设计冗余度高、运行环境稳定等因素,失效概率及后果相对较低,可适当延长检验周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停机检修时间和资源投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中风险设备则需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与安全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动态评估模型,对检验周期进行适度调整,实现安全保障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2.2 动态更新原则
承压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工况变化(如温度、压力波动,介质成分改变)、维护措施差异(如防腐涂层老化、密封件更换周期不同)等因素影响,其风险等级会随时间动态变化。因此需建立定期风险再评估机制,建议每 1-2 年组织专业团队,运用 RBI 分析工具,结合设备运行数据、维护记录及检测报告,重新评估设备风险。当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同步调整检验周期,确保检验策略始终与设备实际风险水平相匹配。
2.3 标准合规原则
检验周期优化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强制性标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底线。以《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别设备的最低检验周期要求,如高风险压力容器检验间隔不得超过 3 年。企业在进行周期优化时,需将法规要求作为刚性约束条件,任何优化方案均不得突破法定最低标准。同时,建议企业在制定内部检验制度时,将国家标准作为基准线,根据自身设备特性与管理需求,建立更为严格的补充条款,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检验管理体系。
3.1 高风险设备:“ 精准检测 + 高频监测” 策略
3.1.1 检验方法选择
采用“无损检测(NDT)组合 + 在线监测”的复合技术方案,优先选用高灵敏度检测手段,内部缺陷检测:超声检测(UT)采用相控阵技术,在检测深度 ⩽200mm 范围内,可实现缺陷识别精度 ⩾1mm ,配合 TOFD(衍射时差法)技术对复杂结构进行全方位扫查;射线检测(RT)采用数字化平板探测器,重点针对焊缝区域进行 100% 探伤,对裂纹类缺陷检出率达 95% 以上。腐蚀评估:涡流检测(ECT)利用远场涡流技术,对壁厚 ⩽5mm 的薄壁管道进行快速腐蚀检测,可识别 0.1mm 级别的局部腐蚀;超声测厚(UTT)采用自动爬行器进行连续扫描,每10m 布设1 个固定测厚点,同步建立腐蚀速率数学模型,预测剩余寿命。
在线监测:构建物联网监测网络,部署高精度压力 / 温度传感器(精度±0.5%FS )、电化学腐蚀探针(分辨率 0.01mm/yr )及声发射传感器(频率响应 10kHz-1MHz )。监测数据通过5G 网络实时上传至智能监控平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趋势分析,当数据超过阈值时触发三级报警机制(预警、报警、紧急停机)。
3.1.2 检验频次与内容
严格按RBI优化后的检验周期执行全面检验,每季度开展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内容包括:目视检测涂层完整性,采用附着力测试仪评估涂层质量;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运用有限元模拟技术评估缺陷扩展趋势。检验后需出具详细的“风险整改报告”,对腐蚀减薄超设计壁厚 10% 的设备,立即启动修复流程,采用激光熔覆技术进行补焊,或更换高强度耐腐蚀部件,并对修复后的设备进行 100% 无损检测验证。
3.2 中风险设备:“常规检测 + 定期监测”策略
3.2.1 检验方法选择
以“无损检测 + 目视检测”为核心,结合设备特性补充专项检测,主体检验:磁粉检测(MT)采用荧光磁粉技术,对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检测灵敏度达 0.2mm ;渗透检测(PT)针对非铁磁性材料,选用着色渗透剂配合紫外线灯,可识别 0.05mm 级微裂纹。重点部位检测:对焊缝、法兰等易失效部位,采用超声检测(UT)进行定期抽查,每2-3 个检验周期开展1 次射线复检(RT),确保关键部位安全;运用应力集中系数计算模型,对高应力区域进行有限元分析,指导检测重点。定期监测:每半年采用超声测厚仪对设备主体进行网格化测厚,建立腐蚀数据库;每年对运行数据(压力、温度、流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识别异常波动趋势。
3.2.2 检验频次与内容
按 RBI 优化周期开展常规检验,涵盖外观检查、无损检测及功能测试。检验后出具“风险评估更新报告”,对表面划痕 <0.5mm 等轻微缺陷,制定详细的跟踪监测计划,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进行缺陷尺寸变化监测,无需立即修复。
3.3 低风险设备:“简化检测 + 状态监测”策略
3.3.1 检验方法选择
以“目视检测(VT) + 基础参数核查”为主,结合设备运行状态灵活调整检测手段,目视检测:运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对高空设备进行外观检查,识别变形、泄漏痕迹等明显缺陷;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对附件(安全阀、压力表)进行自动化校验,确保其有效性。参数核查:建立运行参数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核对压力 / 温度是否在设计范围内,偏差超过 5% 自动预警;每月对介质成分进行抽样分析,利用光谱分析仪检测关键元素含量,识别潜在腐蚀风险。例外情况:当设备服役超 15 年,或出现异常振动(振动值 >8mm/s )、介质泄漏迹象时,立即启动补充检测程序,采用超声测厚(UT)对主体结构进行测厚评估,或运用磁粉检测(MT)对疑似部位进行裂纹排查。
结语
随着工业互联网与 AI 技术的发展,RBI 技术将向“动态风险评估+ 预测性检验”升级:通过AI 算法实时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如腐蚀速率、振动频率),预测未来1-3 年风险变化趋势;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缺陷扩展过程,提前制定检验计划;同时,推动 RBI 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LCC)融合,将检验成本纳入全周期成本核算,实现更精准的经济性优化。
参考文献
[1] 梁 建 活 , 李 志 峰 , 李 运 泉 , 李 海 涛 . 基 于 风 险 的 检 验(R BI) 在 LNG 接收站承压特种设备中的应用 [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8,021(008):75- 79.
[2] 刘翔宇 . 基于知识的海上平台压力容器和管道风险识别技术研究 [D]. 北京化工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