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典润童心: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王慧

西安高新第二小学 陕西西安 710075

引言

文化传承是国家战略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强化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为育人核心。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认知割裂、实践缺位等痛点。本文以政策为纲,探索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精神与儿童认知的契合路径,通过多维创新机制破解“经典疏离”难题,为文化铸魂工程提供学理支撑。

一、“典籍变形记”:童趣化再造与沉浸体验

童趣化再造的核心在于破解传统文化典籍与儿童认知的隔阂。需以“情感浸润”替代“知识灌输”,通过形式趣味化、意象体验化、情感联结化三重维度,将典籍转化为可感、可玩、可思的生活化载体。

以三年级下册古诗《清明》为例,在该古诗的教学中,教师需淡化哀伤基调的刻板诠释,聚焦“清明的自然生机”与“生命韧性的暗喻”,让孩子在节气更迭中感知文化基因的延续性。

首先,游戏化激活节气习俗。如开封幼儿园将诗句融入民俗实践:孩童踏青寻柳时吟诵“路上行人欲断魂”,用彩笔绘“雨纷纷”的灰蒙春色;放纸鸢体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意趣,以触觉、视觉联动重构“杏花村”的意象。

其次,具象化演绎诗境矛盾。借天津博物馆“牧童骑牛砚”文物,引导学生观察砚上牧童遥指的姿态,对比诗中“愁闷”(雨纷纷)与“振作”(杏花村)的情感转折。学生分角色演绎“借问酒家”场景:牧童俏皮一指,诗人凝眉舒展,在对话中体悟“困境中的希望”这一生命隐喻[1]。

此外,跨时空联结文化共鸣。补充杜牧漂泊晚唐的际遇,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欲断魂’?他真正渴望的‘酒家’是什么?”学生从“扫墓思亲”延展至“精神家园的追寻”,再联系自身清明踏青时“细雨中的嬉戏”,理解哀而不伤的文化内核——在追忆中珍视当下生机。

通过三重路径,《清明》从静态文本蜕变为“可触摸的节气密码”,印证了典籍的童趣再造本质是文化精神在儿童世界的“落地生根”。

二、“跨域交响曲”:多元学科融合与现代表达

传统文化教育的“跨域交响曲”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以语文课文为原点,通过多元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深度共振。这不仅能激活历史文本的当代生命力,使其承载的价值观(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在儿童心中具象化、可感化,更能引导学生运用熟悉的现代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主动参与和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精髓的理解与认同,实现经典润泽童心的目的。

以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首先,融入音乐学科。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缘由后,引导学生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意象(如“租界”、“中华不振”、“读书”),尝试创作简短、富有节奏感的童谣或为课文片段谱曲吟唱。例如,用简单的旋律和歌词唱出“耳闻中华不振声,目睹同胞受欺凌,立志读书为崛起,少年心系民族情”。音乐的情感渲染力能深化学生对“立志”情感的记忆与共鸣。

其次,结合美术学科。引导学生将周恩来在租界的见闻及其内心思考,转化为四格漫画或故事板。重点描绘“妇女受欺”的细节场景和少年周恩来紧握拳头、凝神沉思的形象。通过视觉化表达,将文字描述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波澜直观呈现,使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痛感和“崛起”的渴望有更形象的认识。

此外,链接信息技术/ 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化身“小小新闻播报员”,利用简单的视频录制工具,模仿现代报道形式,讲述课文故事并联系自身,录制一段“新时代少年说志向”的微视频。如:“百年前,周恩来爷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今天,我读书是为了...”。这种现代表达方式,促使学生将历史人物的精神与个人成长建立联系,进行个性化的价值内化和外显表达。

三、“现实赋能站”:生活联结与知行

“现实赋能站”旨在超越知识传递,将传统文化精髓深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与行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生命化联结。其核心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与参与感,使经典文本成为解读自身文化身份的钥匙,在亲历与体悟中完成文化认同的内化。

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首先,激活生活记忆,建立情感联结。学到“腊八粥”和“大扫除”段落时,不空谈习俗意义,而是请学生回家观察或询问家人:“咱们家熬腊八粥会放哪些特别的料?”“年前大扫除时,家里哪个角落让你印象最深?”鼓励他们带一张自家春节大扫除后的照片或一段简短记录来分享。这让学生从课文冰冷的文字,瞬间联想起自家灶台的温热和除尘时的喧闹,习俗一下子有了体温和自家的味道。

其次,设计微型实践,体悟习俗真意。针对文中“泡腊八蒜”和“包饺子”的细节,布置轻量级实践任务:在安全前提下,让学生在家人的指导下,亲手将蒜瓣剥好浸入醋中,观察其每日变化;或参与一次家庭包饺子,哪怕只是负责捏边。重点不在于成品完美,而在于动手过程中,亲身体验那份为“年”精心准备的仪式感,理解“忙年”背后对团圆美满的朴素期盼[2]。

此外,创设情境模拟,沉浸文化氛围。在体会“元旦光景”的喜庆时,可在教室一角布置微型“年味角”:贴上学生手写的春联(哪怕稚嫩),播放一点背景音效。分组扮演文中“踩岁”场景(用踩气泡膜模拟踩芝麻秸的声响),并互道几句吉祥话。在简易的模拟中,课文描述的声、光、情变得可触可感,抽象的“年味”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变得具体而鲜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润童心的本质是文化精神的生命化传递。三大路径以儿童为主体,将典籍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载体,在跨域融合中激活传统基因,在生活实践中深植价值认同。当典籍化作童言童趣、当文化融入知行血脉,传统文化教育方能真正实现“双向滋养”——既润泽童年心灵,亦赋能文化传承的可持续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罗鸯鸯 .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J].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4,(10):017-020.

[2] 曲奕诺 .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探析 [J/0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0(12)[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