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足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荣惠清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湖北武汉 430056
引言
“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要求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与校本课程建设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足球作为青少年群体广泛参与的集体运动,具备强身健体、心理调节、合作训练等多重功能,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为此,开展初中足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既是贯彻“双减”政策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体育教育改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初中足球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实施与运行机制,为今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背景与价值定位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推动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强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拓展课后服务功能。在此政策导向下,体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逐步从边缘地位转向课程体系核心。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化等目标,这为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基础。从教育价值上看,足球运动具有团队协作、体能锻炼、情绪调节与社交互动等多元功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其课程化开发有助于打造学校体育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足球校本课程在政策推动与教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导向。
二、初中足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与内容设计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课程开发应遵循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与趣味性。在课程理念方面,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过程参与与技能培养并重,体现多样性、层次性与开放性。在内容设计上,课程可分为基础技能模块、战术训练模块、比赛规则与裁判认知模块、体能训练模块和校园足球文化模块等。基础技能模块包括运球、传接球、射门等基本动作训练;战术模块则以小组配合、攻防转换、定位球战术等内容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与集体协作能力;文化模块则通过了解足球发展史、观看比赛、开展足球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与认同感。课程设计应结合校情与生源特点,制定不同年级的阶段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保课程持续性与适应性。
三、足球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组织管理
在实际教学实施中,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方式和资源整合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与实践研修,提升其足球教学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其次,教学策略应注重互动性与体验性,采用游戏化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基础,实行分层教学,科学安排训练内容,避免运动伤害。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制定合理的课时安排与场地使用方案,确保教学秩序与安全保障。同时,还应建立课程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进程与表现,为后续课程调整与评价提供依据。多元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和管理手段,有助于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保障足球校本课程的稳步推进。
四、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资源配置与外部协同机制
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充分的资源保障和多方协同机制。学校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统筹规划,完善足球场地设施、教学器材及相关信息化工具,提升教学环境的专业性与现代化水平。在师资方面,除本校体育教师外,可引进社会专业足球教练、足球俱乐部合作人员作为辅助教学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加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区体育组织的合作,获取政策支持与实践资源。此外,家校合作机制亦不可忽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学生参与课程、形成良好运动习惯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构建“校内主导、校外辅助、多方联动”的资源体系,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执行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构建更加开放、融合、协同的校园足球教育生态。
五、足球校本课程成效评价与持续优化路径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校本课程质量与发展活力的重要支撑。足球校本课程应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综合学生技能水平、参与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反思等指标,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师评、生评与自评相结合,采用学习档案、观察记录、视频分析、问卷调查等手段,全面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定期组织教学观摩与课程反馈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优化,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未来,还应探索足球课程与学科融合、智能化评测手段及区域课程资源共建等方向,实现课程价值的持续拓展与实践创新。通过不断优化评价机制与管理制度,推动足球校本课程由“试点探索”向“系统建设”迈进,切实提升其教育效果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
“双减”背景为初中足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机遇与发展空间。本文从课程开发理念、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资源配置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彰显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然而,课程建设仍面临师资力量薄弱、资源配置不均、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挑战,需持续优化各环节设计,加强校内外协同,推动足球课程高质量发展。未来,应以“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构建更加完善的足球校本课程体系,为落实“双减”政策和实现“五育并举”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娜, 王强. “ 双减” 政策背景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2(10): 73- 77.
[2] 陈国兵 , 刘星 . 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J]. 体育教学 , 2021(12): 44- 48.
[3] 徐丽, 王凯. 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与足球特色教学融合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 2023(03): 21- 26.
荣惠清,女,汉族,1991 年 7 月生人,湖北省襄阳人,本科学历 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