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虞佳 何穗 申丽丽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2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地方红色文化,这一蕴含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红色基因。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更可将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还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直观的教育素材。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历史故事、观看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崇高精神。
提升高职院校“大思政”建设质量
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促进了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不仅能够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以深圳红课》为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地下交通线,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深圳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 2021 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对深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和全面分析,编写了深圳红色文化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开设了学校特色课程《深圳红课》。
(一)《深圳红课》教学模式
1. 课前深耕教学资源,达到情感认可
教师在课前精心梳理教学资源,紧贴深圳地域文化特色,搜集相关历史人物及事迹,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 课中问题链教学,沉浸思辨翻转课堂
采用“展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反馈”的方法,将各个章节内容有机串联为紧密相连的问题链。教师在课堂上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
沉浸,实现课堂的翻转。
3. 课后理论指导实践,深化实践认知
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设计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实地感受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二)《深圳红课》特色亮点
1.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深圳红课》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实地参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思政课的学习中,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2. 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化
《深圳红课》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涵盖了党史、国史的基本知识,还融入了深圳特有的红色故事和文化元素,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染力。课程创新了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模式,教师不仅通过“互联网 +: ”的模式带领学生了解深圳红色场馆,更是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进行沉浸式教学。《深圳红课》作为学校特色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政课程形成了有机联系和互补关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优化,学校实现了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提升和协调发展。这种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深圳红课》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伟大精神。这种文化自信的坚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文以的《深圳红课》为例,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迪。今后,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2.2.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12.3. 严锴 , 张瑾 .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