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亚楠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2160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的必要性

(一) 提升教育效果,满足学生需求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际,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遭遇诸多挑战,尤其在有效吸引并影响数字原生代学生方面。当代大学生多数成长于网络环境,其信息接受方式及思维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应对此种改变,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凭借数字化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做到信息精准传递,冲破时空局限,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提升思政教育的沉浸感与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转型给思政教育带来更为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其能更好地契合学生实际需求,达成事半功倍之效。

(二) 提升管理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传统思政教育往往依靠线下课堂与人工操作传递和经营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且极易造成资源浪费,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之后,数字化手段给思政教育带来新的经营方法,经由数据分析及智能经营系统,高校可以针对思政教育活动展开全程监测,并随时作出反馈,由此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进而恰当调整教学策略,做到个性化教育和精确化经营,数字化平台可削减教学成本,凭借线上课程和互动平台,冲破传统线下教学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改良教育资源的安排情况,更好地整合既有资源,达成教育经营的精益化,智能化。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打造多元化数字教育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创建多元且开放的数字教育平台,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很关键,高校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创建虚拟课堂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环境,学生能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思政教育内容,平台功能涵盖教学,互动,评价,运营等诸多方面,进而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学习感受,高校可凭借已有的教育技术,形成包含教学视频,课程资料,及时互动,在线检测和智能反馈的数字教育平台,比如在平台设置专题探讨区,促使学生把思政课的收获与体会拿来分享,加强互动交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手段,平台会遵照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动态调整,立即传递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资源和内容,以优化个性化教育的品质。 平台可与多种社交媒体工具关联,展开信息传播与反馈,这样学生在课外也能维持与思政教育的密切联系。平台创建时要关注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性,除文字、图片外,还要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加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内容得以更鲜活、立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增进其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高效能的数字平台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达成预期目标。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其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训内容可包含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作与应用,如何在互动平台上开展高效讨论与互动等方面,以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开展教学工作。高校还要推动教师依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采取翻转课堂、在线测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尤其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该懂得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观教育。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凭借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开展个性化辅导。高校若想让教师高效地使用这些技术工具,就要逐步形成教师与信息技术专家的协作机制,由信息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师来助力教师灵活运用新技术,而且还要解决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探寻新颖的教育方法,从而切实发挥数字化工具在课堂中的效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 加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创新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思政教育内容需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兴趣所在以及时代特色作出恰当的调整与更新,以确保思政教育在数字时代能够有效实施。其一,要将数字化技术特点与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在形式方面实施革新,在内容层面开展重构。比如采用动画、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把思政教育内容变得鲜活形象,富有情境感,让学生在感受情感之际收获思想启迪,其二,高校应当将思政教育内容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想交锋并进行理性探讨,在此期间,数字化工具可起到辅助作用,促使学生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之中,而且通过数据分析、社交媒体互动等途径,倾听社会各个群体的声音,从而让学生对社会问题具备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高校需凭借数字技术手段,把更多国际视野注入思政教育当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塑造其全球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经由虚拟互动平台,学生可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同学一同探讨全球性话题,从而发展开放性思维与文化认同。而且,数字化思政教育应当融合智能化大数据手段来实施个性化内容推荐,遵照学生的兴趣、学科背景以及学习情况,为其专门设置不同层级和方向的思政课程,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去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让学生从更具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迪。

三、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想适应时代变革并满足学生需求,就必然要实施数字化转型。若想达成这一转型,高校需搭建多元数字教育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还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和方法。技术持续优化中,思政教育会愈发彰显个性,愈显智能,可以更好地契合学生需求,改善教育成果。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思政教育增添了新动力,促使它更为高效、精准地达成培育目标,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奉丽群 . 红色电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实践路径[J]. 传播与版权 , 2025, (06): 91-95.

[2] 何清吟 .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转型路径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25, 47 (S1): 259-261.

[3] 江玲 , 蒋立涛 . 乡村振兴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赋能[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25, 47 (S1): 280-282.

[4] 管璇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 [J]. 才智 ,2025, (08): 37-40.

作者简介:张亚楠(1983-11),女,汉族,天津市人,讲师 ,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