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龙潇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人民小学

引言

当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引方向,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要素为立足点,突破传统阅读那种“被动接受”模式的限制。但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以具象思维为主,思辨性阅读教学大多时候会碰到“难以落地”以及“难以持久”这样的问题,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阅读教学当中成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一)核心素养内涵与要素

核心素养是学生于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进程里,逐渐塑造而成,契合个人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性。在小学语文范畴内,核心素养聚焦于四大要素,其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此为语文学习的根基所在,要求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熟知语言规律,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当中规范且灵活地运用语言[1]。其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中包含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语文学习学会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程度与灵活程度。其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文本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形成审美体验并且尝试开展简单的审美表达。其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凭借语文材料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内容,提高文化认同感,这四大要素彼此关联,共同搭建起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为教学指引明确方向。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理论

思辨性阅读指的是读者于阅读期间,借助分析、质疑、推理以及评价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对文本信息给予深度加工,形成自身独立见解的一种阅读方式,其最关键的是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作为根基的:建构主义着重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倡导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认知发展理论则聚焦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学生从具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的特性,设计契合认知水平的阅读任务[2]。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不是仅仅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而是引领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阅读状态,学会审视文本的情节逻辑、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手法等,实现“以读促思、以思促悟”,这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极为相符。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课前:精心筹备,激发兴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性,在课程开始前进行了精心筹备,着重围绕“生活化 + 趣味化”这两条路径同时推进。其中一条路径是筛选适配的资源,广泛搜集古代称重工具,像是秤、斗等的图片,以及现代称重场景,比如超市计价、体重秤等的短视频,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称重小百科”课件,以此搭建起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桥梁。另一条路径是设计情境任务,提前安排学生携带小物件,像橡皮、玩具车之类,让他们尝试使用身边的工具,例如书本、文具盒等来进行称重,并记录下过程中遇到的“称重难题”。在班级里布置“智慧小达人”展示区,张贴曹冲生平小故事的连环画,播放时长在3 分钟以内的动画版《曹冲称象》片段,凭借悬念提问“大象如此沉重,大臣们都毫无办法,曹冲能否想出好办法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借助生活化实践与趣味化情境,促使学生带着“解决称重难题”的主动意识踏入课堂,为后续的思辨性阅读奠定基础。

(二)课中:多元引导,培养思维

课堂教学借助“问题链”来驱动思辨,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首先是聚焦“矛盾分析”,向学生出示课文里大臣们提出的方案,接着提问“这些办法为何无法行得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大秤究竟需要多大”以及“宰了大象就不再是活大象了”等问题,初步培育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紧扣“策略剖析”,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橡皮泥模拟“大象”,用水盆模拟“大船”,用石子模拟“石头”,以此还原曹冲称象的过程,随后追问“曹冲为何要用石头代替大象”以及“要是没有石头,还可用什么来代替”,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锻炼其创新思维。最后是深化“价值判断”,设置辩论小游戏“曹冲的办法是否是最好的”,引导学生从“可行性”“环保性”“创新性”等多个角度来表达自身观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在互动之中落实思辨能力与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三)课后: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课后延伸着重关注“实践 + 迁移”,以此构建起思辨能力巩固的闭环。设计有生活气息的实践任务,布置“家庭称重小实验”,安排学生与家长一同合作,运用曹冲称象的思路去测量家中的大型物件,例如洗衣机、书桌等,同时记录下“替代物选择”“操作步骤”以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实践报告。开展创意拓展活动,比如举办“小小发明家”比赛,鼓励学生围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一主题,仿照曹冲的思维方式,设计一些小方案,像“怎样快速整理杂乱的书包”“如何搬运沉重的书桌”等,并且用图画或者简单文字进行描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 + 家长互评 + 教师点评”的方式,重点留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可运用思辨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评价反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实现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之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应当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流程之中,借助采用生活化以及趣味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借助问题驱动以及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曹冲称象》的教学案例显示,这样的策略可有效地兼顾“语言运用”以及“思维发展”这两个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对策略进行优化,持续不断地探索更加贴合小学生认知的思辨性阅读路径,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璐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J]. 读写算 , 2025, (27): 70-72.

[2] 左元金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堂实施路径[J]. 当代教研论丛 , 2025, 11 (08): 38-41.

作者简介:

龙潇(1981 年11 月28 日),女,彝族,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