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 A-CDM 的航班放行协同中台架构与数据治理机制研究

作者

王唯

中天智航( 湖北)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规模持续扩大,航班运行的安全性、准点率和协同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机场资源紧张、空域容量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提升航班放行环节的组织效率,已成为保障航班正常和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重要手段。A-CDM 作为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机制,已在国内多个大型枢纽机场试点应用,其核心在于实现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多方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与联合决策。然而,实践中 A-CDM 系统普遍存在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标准不统一、协同响应迟缓等问题,难以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机制。在此背景下,借助平台化中台思维重构放行协同体系,并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治理手段提升数据资产的可管理性与可用性,已成为推进A-CDM 深度应用的关键路径。

一、面向A-CDM 的航班放行协同中台架构设计

(一)协同中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 A-CDM 体系中,航班放行涉及空管、机场运行、航空公司、地服等多个主体,传统系统各自为政、数据难以联通,导致信息孤岛、运行冲突频发。为实现真正的协同放行,需要构建一个统一支撑各方的数据与能力中台。中台设计必须以“统一标准、集中共享、能力复用”为指导思想,从底层数据治理到上层业务能力全面打通 [1]。数据层面通过标准化字段、时序同步和一致性约束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业务层面则通过服务化封装将滑行预测、资源调度等核心能力模块化、接口化,供多方调用。该中台不仅是数据整合工具,更是能力输出平台,可实现航班放行过程中对状态识别、冲突预测、资源调配等功能的实时支撑,促进各参与方在同一信息基线下协同决策。

(二)系统架构的层次设计

协同中台采用“四层两中心”的标准架构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接入层、数据层、服务层与应用层,分别对应系统对接、数据汇聚、能力输出与业务展示四大功能区。接入层支持对塔台自动化系统(如 TAMS)、航司 OCC、地服保障平台等进行双向对接,基于 AIDX、FIXM 协议进行报文解析与封装。数据层则建设统一的数据湖,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统一管理,采用 Kafka 实现异步数据接入,Redis 提供高频数据高速缓存,MongoDB 用于半结构化数据持久化。服务层封装放行预测、冲突检测、队列排序等能力组件,采用 Spring Cloud 框架构建微服务体系,支持弹性扩容与服务治理。应用层以Vue+ GIS 组件构建 B/S 界面,适配调度终端、监控大屏及移动设备,实现跨平台运行[2]。数据中心负责所有数据模型与标准管理,服务中心则统筹接口注册、鉴权与调用策略,确保中台整体运行稳定、高效、统一。

(三)关键模块功能划分

中台各模块功能定位清晰。数据接入与治理模块实现南北向对接、标准转换与清洗,确保各源数据格式统一、逻辑一致;决策支持与智能推送模块内嵌基于历史滑行数据训练的 XGBoost 模型与 LSTM 时间序列模型,实时计算放行窗口并自动推送最优决策建议;跨系统协同接口模块通过 API 网关统一管理服务调用,支持 RESTful 与 gRPC 协议,确保多方系统协同稳定;可视化与信息发布模块基于 CesiumJS 与 ECharts 构建运行态视图与关键指标图表,增强数据理解力与业务操作效率。

(四)平台建设中的技术要点

平台采用轻前端、微服务后端、实时数据流的总体技术架构,具备高度可扩展性与运维灵活性。后端核心服务由Java + Spring Boot 构建,具备良好的模块化与容器适配能力;前端采用Vue 3+ TypeScript 技术栈,结合 AntV G2、ECharts 等可视化组件,构建高交互性、可配置的用户界面,满足多终端调度需求。流数据处理基于Apache Flink,支持窗口计算、状态管理与复杂事件处理,实现对滑行冲突、延误趋势等运行态势的毫秒级识别与预警。系统部署层采用 Kubernetes 进行容器编排与生命周期管理,结合 Istio 服务网格实现弹性扩容、灰度发布、智能路由、流量控制及服务熔断等功能,大幅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与灵活性。同时引入 Prometheus + Grafana 监控体系,实现全链路日志采集、性能指标追踪与多维度可视化分析,为系统运维提供精细化管理支撑。

二、航班放行协同中的数据治理机制研究

(一)航班运行数据的特征与问题分析

航班运行数据来源广泛,包括空管计划、航司调度、地面资源配置、气象信息、机场设施状态等多个维度,具有强异构性、实时性与高频变动特征,数据交互涉及空管、航司、机场运行、地服、气象等多个单位和系统。当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不同数据源存在标准不一致问题,如时间格式采用本地时或 UTC,航班标识混用 ICAO 与 IATA 编码,状态定义粒度不同,影响数据融合;其二,部分系统存在数据时延、丢包或更新不及时现象,尤其在滑行动态、临时计划调整等环节,影响实时决策效果与准确性;其三,航司、塔台等单位对相同字段口径理解差异明显,例如“预计推出”时间或“滑行中”状态在不同系统中定义不同,导致放行判断失误,协同效率降低,甚至引发运行冲突。

(二)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标准统一、数据可信、全链路可控的运行数据体系[3]。具体包括:建立覆盖字段定义、编码规范、时间基准的统一数据标准体系,确保多源数据在采集、加工与交换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可解析性;构建多维度质量评估机制,涵盖准确率、完整率、时效性等指标,设置动态监控与预警阈值,形成持续优化闭环;实现主数据与元数据统一管理,确保航班、资源等关键对象在多系统中的唯一性、稳定性与追溯性;建立严格的权限管控体系,实现基于用户、角色与字段级的访问控制,结合操作日志与访问审计机制,有效防止数据泄露与越权使用,提升整体数据安全性与合规性。

(三)数据治理架构设计

协同中台的数据治理架构以“平台 + 模型 + 制度”三位一体为核心设计理念。平台层面,选用Apache Atlas 作为元数据管理引擎,统一记录各类数据表结构、字段属性、加工流程与上下游依赖关系,支撑数据全链路追踪与影响分析;主数据层则通过航班FUID为基础构建航班主数据管理系统,将航班编号、起降机场、计划时刻等核心属性封装为唯一识别实体,防止因系统间重名、混淆等问题导致判断失误;数据质量控制则引入评分模型(如 1~5 分等级),基于实时采集的指标与预设规则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治理控制台自动标记数据异常、支持人工审核与修复;在安全方面,平台采用 OAuth2 协议结合JWT 令牌机制实现多级认证与身份验证,所有数据传输进行 TLS 加密,配合操作审计与访问日志,实现平台内部全生命周期的可审计、可管控的数据使用与服务调用机制,有效保障数据在协同过程中的合规、安全、可靠流转。

(四)数据流通机制与策略

数据流通能力是协同中台治理机制落地的关键部分。中台采用事件驱动架构(EDA),通过 RabbitMQ 作为核心消息中间件,构建灵活的异步通信机制。航班状态变更、滑行路径更新等高频数据以 PUSH 推送方式广播至订阅系统,确保调度、塔台等关键岗位可获得毫秒级更新;而如机场基础数据、资源分配策略等低频数据则采用定时轮询 + 缓存更新方式,节约带宽资源并降低系统负载 [4]。中台开放数据访问能力,通过统一 API 管理平台输出标准化 REST 接口与 WebSocket 服务,实现航司、塔台、第三方平台可根据权限进行数据订阅与调取;同时支持构建数据服务目录和数据产品(如航班预测服务、滑行耗时查询服务),提升数据流通的标准化与复用效率。在权限控制上,结合令牌机制和调用审计,动态配置数据访问范围与频次限制,构建安全、可控、合规的数据共享生态。

(五)治理机制在典型场景中的应用

治理机制在多个典型运行场景中发挥了实际效用。在滑行耗时预测与优化中,通过对历史滑行路径、天气、地面拥堵状态等变量治理后的高质量数据输入至 XGBoost 与LSTM 融合模型中,实现对出港航班滑行耗时的动态预测,平均误差控制在 ±1.2 分钟,明显优于传统静态规则法。在放行窗口协调场景中,基于清洗后的准确CTOT 与TSAT 数据,各系统放行时间判断误差缩小至 ±2 分钟以内,提升了塔台与航司的放行一致性与调度匹配率。在异常处理方面,建立基于规则引擎与数据监控指标的闭环流程,一旦发现滑行时间突变、航班频繁变更等异常,即自动生成告警信息,并将相关数据推送至责任单位系统接口,实现闭环响应。上述机制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与系统可靠性,验证了数据治理在A-CDM 协同中的实际价值。

三、应用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试点机场协同中台建设成效

以华东地区某年旅客吞吐量超过 4500 万的国家级枢纽机场为试点,协同中台项目在该机场全面部署并投入运行。平台建设初期即实现了与塔台自动化系统、航空公司OCC(运行控制中心)、地面服务调度平台、机坪管控系统、航站楼指挥系统、航班气象数据平台等六大类关键业务系统的实时互联,覆盖航班运行全过程中的核心数据交互场景。平台基于 Kubernetes 部署 15 个微服务节点,形成面向滑行预测、冲突检测、协同调度等能力的服务集群。系统上线后,平台日均处理航班数据超过18 万条,涵盖滑行状态、计划时刻、地面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系统平均端到端响应时间维持在200 毫秒以内,有效满足高并发、高实时性的运行需求。同时,平台实现对全部航班滑行状态的自动化监控与预测,取代原有依赖人工表格记录与电话沟通的放行方式,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智能协同,极大提升了调度效率与资源匹配的合理性。

(二)航班放行效率指标提升分析

根据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发布的连续六个月数据统计与分析报告显示,协同中台上线后对航班放行效率的改善效果显著。首先,航班平均滑行时间从平台上线前的 12.7 分钟下降至10.1 分钟,减少了 20% 以上,有效缓解了滑行道资源紧张与航班拥堵问题;其次,放行时间偏离计划窗口超过 ±5 分钟的航班比例由上线前的 23.4% 降至 9.9% ,航班放行的准确性和计划执行力显著提升;第三,协同任务接口月调用频率增长 4.2 倍,说明中台极大提升了各系统间的联动程度与任务处理效率;此外,多部门系统间的运行信息一致率也由上线前约 85% 提升至 98% 以上,有效避免了因数据不同步造成的指令偏差。针对滑行高峰时段,如每日 07:30-09:30 和 17:30-19:00 两个运行波峰,平台依托滑行预测模型与资源调度规则,实现航班时序动态调整与优先级排序,使得小时级航班起飞密度提升15.6% ,特别是在强对流天气、高温大雾等复杂天气背景下,平台协同能力的稳定性与弹性调度能力也得到实证验证。

(三)挑战与经验总结

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项挑战,包括:不同业务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字段定义和交互协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初期系统对接与接口联调周期延长,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字段映射与编码统一;航班放行业务逻辑复杂,涉及动态优先级判断、异常状态处理、气象干扰等因素,需在模型中引入更多边界条件与业务规则,提升适应性与准确性;部分历史数据存在缺失、冗余、错误标注等问题,严重影响模型训练效果与智能服务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制定了系统性的应对策略:设立由机场、空管、航司及技术方组成的数据标准治理小组,逐字段对齐并形成统一数据字典;采用灰度上线机制,通过流量分配与逐步替换方式降低模型切换风险;建设完善的数据质检平台,引入自动规则校验与人工复核通道,逐步提升数据输入质量与稳定性 [5]。整体实践表明,该协同中台架构与数据治理体系在多系统融合、复杂运行场景下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可复制推广价值。

总结:

航班放行作为 A-CDM 体系中最核心的协同环节,直接关系到机场整体运行效率与航班准点水平。本文围绕放行协同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备统一架构、能力输出和多源数据融合特性的中台系统设计方案,并系统构建了适应高频动态数据环境的数据治理机制。通过在大型枢纽机场的实际部署与运行验证,中台平台在滑行预测准确性、系统响应时效、放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成效。实践表明,面向 A-CDM 的中台化、智能化协同体系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潜力。未来可进一步引入AI 辅助决策机制、强化与空域管理系统的融合能力,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民航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冠林 . 利用宇宙学观测数据检验 ΛCDM 模型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4.002693.

[2] 刘信 , 罗晓羽 , 万永康 , 等 .HBM、CDM 静电放电模型及其失效特征研究 [J].环境技术 ,2023,41(11):48-52.

[3] 郭亚惜 . 浅谈民航协同决策(CDM)系统发展 [J]. 中外企业家 ,2020,(04):29-30.

[4] 皋德雄 , 张晨靓 , 施子昌 , 等 . 空地一体化航班时刻协同优化方法 [J]. 中国大学学报 ,2022,40(04):17-21+26.

[5] 施子昌 . 机场离港航班延误评估及时刻协同优化研究 [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3.00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