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作者

邹争先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东山校区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这句哲理名言,道出了赏识教育与品德培养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之际,初中德育工作遇到新机遇和新考验。初中是塑造人格、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心理成长的独特时段,自我意识渐渐苏醒却容易陷入迷茫,既想得到认可又会出现逆反心理。在这个关键点上,如何通过赏识教育机制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推动品行培养,成为当下德育工作急需应对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赏识氛围,构建积极课堂环境

(一)打造包容的课堂文化

赏识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包容性、理解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在德育方面,教师要冲破传统批评为主的教育模式,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这一观念。通过创建“优点表现栏”“成长记录册”等举措,为学生塑造被接纳、被承认的心理空间[1]。当谈及社会公德话题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讲述自己或者他人所做过的积极行为事例,予以充分赞美和嘉奖,营造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这样的氛围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归属意识,还能有效激起践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力。

要创建包容性课堂文化,重点在于科学应对学生错误行为的表现形式,当学生在道德认识或者行为规范方面有所偏差时,教师不能仅依靠简单的批评方式,而是要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探究问题根源,并给予改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可以规划“诚信主题交流会”等互动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体会诚信的价值所在,避免直接的指责所带来心理压力。这种既包含宽容精神又带有原则底线的教学手段,有益于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反思,做到价值观的内化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凭借“师生对话日”或者“心灵信箱”等互动形式,营造双向交流的环境,学生如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关怀,则更愿意接受道德教育。此外,教师应主动明晰学生的潜在优势,对于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赞美,促使学生在正面推动下加强自信心并且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营造包容性文化环境的主要途径就是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在德育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实践机会,包含道德情景剧的编创、专题演讲竞赛、公益项目的设计等环节,此类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道德价值的认识。以“孝道”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为例,通过策划、演出的过程,促使学生切实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每一次成功的展示都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重大认可,有益于推动其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不断改进。

二、开展个性化引导,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 个体性格特质、认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对德育实践当中赏识教育的开展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创建学生发展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诸多方面信息,教师就能更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较内向的学生,要重点采用正向激励手段,并给予必要的支撑。对于外向活泼的学生,则应当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到更有益的事情上,这种细致的分析为因材施教理念的真正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撑。

个性化指导的关键点在于构建差异奖励机制,以此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持续性进步。就学业困境群体而言,要特别看重努力情况,减少单一依靠成绩评定学生发展结果的情况。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察觉那些微小的进步,并给予认可。面对学绩突出的学生时,可以用提高期待值来唤起他们朝更高水平迈进的主观愿望。数据表明,某一学生的表现普通,但在班级事务方面体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与协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表扬其正面作用,帮助这名学生提起自信。在精确化形式的欣赏教育之下,个人需求的差别化特征被充分满足,同时对于潜在价值发掘、品德修养全方位强化方面也产生了明显作用。

(二)激励学生发挥特长

教育者要塑造不同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特征的机会。对于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安排负责班级道德故事的记录工作;具备组织能力的学生,可加入校园公益活动的规划;艺术才能出众的学生,也可用绘画或者音乐创作等形式来表现道德主题。根据特长来分配任务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任务中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三、加强家校联动,形成赏识教育合力

(一)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要达成赏识教育的目标,关键是要创建家校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应当努力完善家校联动体系,促使家长深刻领会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实施办法。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活动或者利用信息化平台等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展现出,为家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意见;规划“学生发展追踪表”,每周汇总一次学生进步状况,并且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家长,也要促使家长做好学生在家中积极行为的记录,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有益于推动家校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也能有效加强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当下一些家长仍秉持“严师出高徒”这一传统观念,偏爱采用批评与惩戒的方式来展开家庭教育。学校应积极担当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的职责,细致讲解赏识教育的科学根据及实践意义,可以举办家长培训课程或者专题讨论会等活动,全方位介绍赏识教育的理论根基和操作方法;联系实例剖析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促使家长达成理性的认识[4]。教师可为家长提供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包含如何识别并加强学生的潜能、如何规划个人奖励、如何在行为干涉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等。

形成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长效机制,要塑造科学系统的动态监测及评判体系。学校应当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定时调研家长执行赏识教育时碰到的实际难题,然后拟定应对策略。通过举办“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或者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当家长真正体会到自身教育方法改进所带来的优势后,就更容易坚持推行赏识教育,促使家校协同育人的模式不断加深。

结束语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赏识教育依靠正向激励和积极引导,旨在激发学生潜藏的良好品质。在初中德育教学实际操作中,这种理念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塑造赏识文化环境、提供个性化指导、改善家校合作机制,学生在道德认识、情感培养和行为准则等层面均有了明显改进。展望未来,要加深赏识教育方面的理论探究,探寻更为新颖的实践途径,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鼓励和认可中获取成长。

参考文献

[1] 纪冬梅 . 谈赏识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3.

[2] 罗小铁 . 点燃希望 , 构建梦想 ——农村初中班主任 " 赏识教育 " 探究 [J]. 电脑校园 , 2023(11).

[3] 肖中丽.倾听 尊重 赏识——用共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新班主任 , 2023(3):31-31.

[4] 钟辉明.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 读写算,2023(3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