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综合教学研究学习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杨慧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九小学 750000
引言
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1]。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但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困惑,如教学理念模糊、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影响了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一、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知层面的偏差
部分老师没弄懂“跨学科”和“综合教学”,把跨学科教学当成学科知识简单拼凑,没做到学科融合。还有老师过度追求“跨”与“综合”,忽略了语文本质,让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受限。另外,教学多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主观能动性没得到发挥。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其他学科知识储备不够,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力不从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找不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缺乏连贯性。而且,不同学科老师交流合作少,各自为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困境
教材里的跨学科元素没被充分挖掘,没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包。校内外资源和语文教学结合不紧密,利用率低。老师也不太会筛选、整合和应用数字化资源,导致这些资源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
二、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教学目标,明确融合导向
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核心在于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锚点,在守住语文学习本质的同时,为其他学科能力培养开辟合理路径。教师要跳出单一学科思维,将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与科学探究、艺术表现、社会认知等跨学科能力进行关联,形成既有主次又相互支撑的目标网络。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单元为例,教师在设计《元日》《清明》教学目标时,要先确立语文本位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韵律;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方式,理解“除(逝去)”“纷纷(细雨连绵)”等关键诗句含义,把握《元日》喜庆热烈与《清明》哀思惆怅的情感,梳理春节换桃符、放爆竹,清明扫墓等核心习俗,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学习,例如小学语文跨历史学科,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绘本、纪录片片段、权威网站图文,明晰诗中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古今差异(如“桃符”演变为“春联”,书写载体变但祈福内涵不变)。还可以和美术学习联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充分理解《元日》诗意及文化内涵后,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年画中常用的大红、金黄色彩、春联书写对仗工整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色彩与构图知识,为元日》《清明》画一幅简体画,学生可以选用暖色调画简笔画呈现诗中核心意象,如爆竹、桃符、朝阳、细雨等,以视觉语言表达诗歌情感与意境。完成后,师生、生生互相评价,评价聚焦诗意诠释准确性、情感表达契合度,不侧重美术技法,确保跨学科学习为语文探究服务。
(二)开发整合化的跨学科教学内容与活动,促进深度探究
跨学科教学内容与活动开发,需以语文教材为核心,打破学科割裂,挖掘课文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设计递进式探究链条;融合语文文本解读、语言运用与其他学科实践操作、原理探究,让学生在“用语文”中融入跨学科学习,避免形式化拼接。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为例,教师可围绕“动物特征的科学描述与艺术再现”构建主题模块。先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等语句,分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递进式跨学科活动:1)语文+ 科学。开展“动物特性探究”,学生模仿课文结构,借观察手册、科普视频搜集刺猬冬眠数据,用准确说明语言写《刺猬的“冬睡”秘密》(需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2)语文 + 美术。进行“文本视觉化转化”,学生对照“四肢轻快,总是小跳着前进”等描述,用简笔画勾勒松鼠动态,在画作旁标注对应课文语句,深化对说明文“准确性”“生动性”的理解。两个活动均以语文的“说明方法运用”“文本细节把握”为轴心,科学与美术成为理解语文知识的工具,推动多学科能力协同发展。
(三)加强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协作,提升实施能力
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关键,需打破学科教师“各自为战”的壁垒,通过系统培养与常态协作,构建“专业互补、协同共生”的教师共同体。教师既要夯实本学科基础,也要拓展跨学科视野、掌握融合教学策略,推动跨学科教学从“被动尝试”转向“主动创造”。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为例,学校可提前启动跨学科备课机制,语文教师可以和音乐教师一起备课,共同研读单元目标,语文负责“诗歌意象赏析与创作”(解析韵律与情感关联),音乐侧重“旋律与情感表达”(指导匹配诗歌节奏的乐曲类型)。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采用“分工协作 + 联合授课”模式,语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如《繁星》“星光闪烁”),音乐同步播放摇篮曲、进行曲片段,助学生感知旋律对诗歌情感的影响;创作环节,学生写短诗后,语文指导语言凝练,音乐教用do、re、mi 谱曲,呈现“诗乐融合”作品。课后,两科教师共写教学反思,分析“意象理解”与“旋律创作”的结合点,积累实践经验。这种协作模式既发挥学科优势,又实现教学智慧互补,助力教师提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四)完善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机制,提供保障支持
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系统性资源支撑与科学评价引导。资源开发要打破“教材唯一”局限,构建多维度可延展的资源网络;评价机制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实现资源“蓄水”、评价“导航”的作用。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单元为例,资源开发采用“三维整合”模式:文本维度整合课文、《小熊的友谊》绘本、“友情”主题儿歌歌词,形成语言素材包;实践维度收集纸船风筝简易制作教程、纸张浮力实验视频,搭配社区手工坊实践预约信息;数字维度搭建班级共享文档,收录学生“友谊故事连环画”、家长“亲子合作造船”视频。评价机制与之呼应,采用“成长档案袋 + 多维评估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读友情故事(语文)—做纸船实验(科学)—唱友情歌曲(音乐)”中的参与度,用小组互评记录合作表现;总结性评价围绕“友情表达”,既评故事复述完整性,也考手工制作问题解决能力,最终以“星级友谊勋章”呈现结果,实现资源与评价协同育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针对性提出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开发整合化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加强教师素养培养与协作以及完善资源开发与评价机制等路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综合思维,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熠锘 . 小学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板块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2] 张璐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跨学科教学路径探析 [J]. 现代教学 ,2024,(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