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下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作者

郭亮 刘蕾

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部 北京 100000;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会计系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网络安全注入了新动能,其中入侵检测作为防御体系的核心环节,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威胁环境与庞大数据挑战。传统方法在精确度、即时性和适应性方面逐渐表现出不足之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智能技术的加入,给模型在特征获取、异常判断以及动态改善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智能算法和大量数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现更为迅速的威胁识别,更为准确的风险预警,形成自主、智能的网络安全防御态势。

一、传统入侵检测模型存在的不足

第一,传统的模型通常依靠手工制定的规则和特征库进行构建,这种方式对各种复杂多样的攻击模式反应速度较慢,在智能且隐蔽性较强的攻击方式出现以后,固定的特征无法应对更多的潜在威胁,检测率随之下降,尤其是当遭遇未知攻击情形时,传统模型的普适性能变得十分弱,无法对变异攻击或者零日攻击做出有效辨识。第二,实时检测能力不足。随着网络环境中数据流量的呈几何倍数增长,传统的入侵检测模型在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数据信息处理时,会陷入计算力和存储力资源方面的困扰局面,不能满足迅速响应的要求,而在高并发条件下更易产生迟缓现象甚至错过某些重要环节(即漏检),这使得攻击行为可能在没有被察觉之前便已经造成了严重伤害。这种性能上的局限性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以及云计算环境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第三,适应性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传统的入侵检测模型多数都是依靠静态规则以及固定的阈值来进行判断。一旦攻击手段或者网络架构有所改变,就需要频繁地通过人工方式更新,维护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且没有自我学习机制,也就无法灵活地应对新的威胁环境,检测效果逐渐下滑。攻击者能够凭借这种延迟性迅速避开防御措施,使得传统模型的防护作用越来越小。

二、人工智能赋能下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模型优化策略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示优化

深度学习在大规模复杂数据的特征提取上有着独到之处,不同于传统依靠人工设计规则的办法,深度神经网络可以从原始网络流量、日志数据以及系统行为序列中自动学习出高维特征表示,优化检测的准确率和鲁棒性。在入侵检测模型中,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捕捉局部时空特征,比较适合处理流量数据的空间分布情况。循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在建模网络行为的时间序列特征方面表现不错,可以挖掘攻击行为的潜在演化规律。注意力机制的加入为模型在复杂环境中对关键特征实施动态关注带来了可能,使模型对攻击信号的敏感度得到明显提升。在优化策略方面,也要重视多源异构数据的联合建模,依靠多模态学习框架将日志、流量、用户行为等多维信息整合,实现更为全面的特征表达。在实际应用当中,特征表示的高维复杂性也许会引发维度灾难和冗余现象,所以要在深度特征学习的同时,配合特征选择和降维算法,维持检测效率和模型可解释性的平衡。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阶段容易受到数据不均衡的影响,对正常流量的学习偏向也许会导致异常检测出现偏差。要采用样本重采样、代价敏感学习或者生成对抗网络等方法来解决数据偏差问题,进一步提升模型在未知攻击情况下的表现。

(二)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模型结构改进

传统入侵检测模型在结构设计时通常依靠专家经验和人工调参,很难应对动态复杂的威胁环境,而智能优化算法可以为模型结构的自动化改良提供有效手段。就模型架构而言,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蚁群算法这些群体智能方法可以用来搜索最优网络拓扑、激活函数和超参数组合,以维持检测精度并缩减计算复杂度。神经架构搜索技术的出现让模型可以在庞大的参数空间中自动探索和进化,形成符合特定入侵检测任务的高效结构。此外,强化学习的加入为模型在动态环境下的自我优化提供了可能,通过与环境互动,不断调整检测策略,以改善其在对抗性攻击和新出现的威胁中的鲁棒性。关于入侵检测普遍存在样本少且干扰多的问题,智能改善算法还能在损失函数设置时增添正则化和加权环节,以优化模型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鉴于涉及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情形,改善策略要联合联邦学习与分布式训练架构,在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情况下达成跨领域共享与协同构建,提升整个模型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在实际部署中,此类改进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模型改进的时间跨度,加快入侵检测系统对新出现威胁的识别速度。

(三)基于对抗性学习的检测能力增强

随着攻击者逐渐利用对抗样本绕过传统检测机制,如何提升模型在面对对抗性威胁时的稳健性成为优化的重要方向。对抗性学习就是在训练时加入一些扰动样本,模仿潜在攻击者所采用的规避策略,加强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防御能力。在具体操作当中,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用来制造出难以分辨的攻击样本,迫使检测模型不断地学习去分辨那些微小的差别,以此来提高识别能力。而对抗训练则是在每次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入对抗扰动,使得模型在遇到恶意输入时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模型的稳健性以及计算的成本,防止因为对抗训练过于激烈而导致检测延迟或者消耗过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将自监督学习与迁移学习相结合,在缺乏大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能够提升模型对对抗样本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威胁模式。引入模型解释性与可视化的手段,为对抗攻击机制和改进防御策略提供了支撑。例如,通过显著性图和特征可视化展示攻击样本如何影响模型的决策过程,指导更有效的防御优化。随着对抗性学习的持续发展,入侵检测模型在面对未知攻击和规避手段时的鲁棒性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为构建更为前瞻性的智能安全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给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开拓了新方向,从深入挖掘特征,到智能优化框架,再到对抗性学习稳步加强,均体现出技术发展如何深刻改变安全防范模式。随着网络环境变得越发复杂,攻击方式也多种多样,智能化入侵检测系统会在自适应性、协同性、前瞻性上起到更大作用,为未来构建高水平的网络安全保护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于继江 . 面向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的 Bi-LSTM 算法设计 [J].微型电脑应用 , 2024, 40 (11): 222-225.

[2]付莉,宋云. 基于无监督极限学习机的网络安全入侵检测 [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 2024, (11): 158-160.

[3] 赵祎娟 , 胡月文 .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研究与优化 [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 2024, (11): 161-164.

[4] 金毅 . 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探析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24, 20 (32): 71-73.

作者简介:1、郭亮(198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

2、刘蕾(1982-),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任丘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ERP、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