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作者

程娟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第一初级中学 726400

引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于历史课程改革成果和发展需要,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这一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保证“教—学—评”一致性,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这意味着,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并在其指引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

1 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然后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入而细致地分析课程标准的每一个部分,准确掌握其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在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而准确的解读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教师要从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确保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其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熏陶。在知识层面,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概念、事件及其相互联系。在能力层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在情感态度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比如,在七年级下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该部分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记忆隋唐时期的重要时间节点、关键事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理解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与开放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能够对比隋唐与其他朝代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隋唐历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图表等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在线博物馆等)拓宽学习视野,提升信息素养。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隋唐时期辉煌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拓展,认识到当时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评价提供明确的指导。

深化以评促学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置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形成一个闭环的评价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 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更是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惧怕犯错,而是敢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声音,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从而更好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伙伴。在互动中,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问,更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新颖思路也能给教师带来启发,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自我提升。另外,师生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深度的思想碰撞。在互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索,是一项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教师深化以评促学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还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相长。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实践的持续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参考文献

1]吴真苗 .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J]. 试题与研究,2024(23):136.

[2]郑秀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应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

[3]刘庆河.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J].天津教育,2024(12):77.

2 深化以评促学机制,强化学习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