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案例设计

作者

邢艺兰 刘朋 魏祥丽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以 " 专创融合 " 为指导思想,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 " 以赛促学、以创促教 " 的教学新模式。课程通过设计多层次、综合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未来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1]。

课程设计了单片机通过单总线协议采集温度的综合性实践案例,该案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技术综合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案例涉及单总线通信协议的时序分析、传感器驱动开发、数据采集与处理、温度校准算法、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点,要求学生从硬件电路设计到软件算法实现完成全流程开发。通过该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核心技能,更能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案例设计与 "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 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 " 等权威赛事要求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学生在完成该案例的基础上,后续可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如设计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工业设备温度监控平台等实际应用方案,从而体验从技术实现到产品化的完整过程。这种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竞赛要求为标杆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融合[2]。

1 案例分析

本课程设计了一个基于单片机的温度监测系统案例,该系统采用 ST-C89C51 作为主控芯片,通过单总线协议读取 DS18B20 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温度值实时显示在 LCD1602 液晶显示屏上,同时通过串口通信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该案例系统性地整合了本课程的 IO 口操作、中断系统、定时器、串口通信等核心知识点。将案例分解为 51 最小系统、采集 DS18B20 温度值、显示屏、上位机通信这几部分。51 最小系统对应课程中51 最小系统组成知识点,2 学时;采集DS18B20 温度值部分对应课程中IO 口操作、模拟单总线协议、定时器知识点,6 学时;显示部分对应课程中 IO 口扩展知识点,2 学时;上位机通信部分对应课程中串口通信、中断系统知识点,4 学时。通过 IO 口模拟单总线协议实现与DS18B20 的通信;利用定时器精确控制时序和温度采集频率;运用中断系统处理实时任务;通过串口通信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传输。这些技术要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中外设控制、时序管理和数据通信的关键技能,培养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3][4]。

该案例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单总线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实现方法,能够通过 IO 口模拟时序精确控制 DS18B20。(2)学习 LCD1602 液晶显示模块的驱动原理和编程方法,实现数据的本地可视化显示。(3)掌握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实现,完成单片机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4)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实践技能。(5)通过完整的系统开发流程,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奠定基础。

2 案例硬件设计

本案例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四个核心功能模块组成:51 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DS18B20 温度传感器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以及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整个电路在Proteus仿真软件环境中完成设计与验证。

51 最小系统模块包含 STC89C51 单片机、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为系统提供核心控制功能;DS18B20 传感器模块通过单总线接口与单片机 P1.1引脚连接,实现温度数据采集;单片机的 TXD 与 RXD 引脚通过 COMPIM与计算机进行串口通信;LCD1602 显示模块通过并口方式与单片机 P0 口连接,实现温度数据的实时显示。各模块间通过精心设计的电路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温度监测系统。

3 案例系统软件设计

单片机系统上电后首先执行初始化程序,对 IO 口、定时器、中断系统及串口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配置。具体而言,定时器采用工作模式 1(16 位自动重装模式),设置初值实现 1ms 定时中断,为系统提供精确时基;中断系统开启定时器中断和串口中断,设置相应的中断优先级;串口通信采用模式1,波特率设置为9600bps,使用定时器1 作为波特率发生器。

初始化完成后,主程序进入循环执行状态。系统通过精确模拟单总线通信协议,按照初始化、ROM 命令、功能命令的流程与 DS18B20 温度传感器进行数据交互。温度采集过程中,单片机先发送温度转换命令,等待转换完成后读取温度寄存器数据,将获得的 16 位二进制数据进行精度处理和温度值计算,通过符号位判断正负温度,小数部分通过查表法进行转换。

处理后的温度数据通过并行接口传输至LCD1602 显示屏,以"Tempera-ture: XX.XC " 的格式进行实时显示。同时,系统通过串口将温度数据按照特定协议格式上传至上位机,传输数据包含帧头、温度数值、校验位和帧尾,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整个系统采用低功耗设计,在完成一次温度采集和传输后进入空闲模式,等待定时中断唤醒进行下一次采集。

4 案例开发环境及实验流程

在案例开发过程中,采用 Proteus 与 Keil 联合开发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完整的软硬件调试流程。首先在Proteus 仿真环境中搭建硬件电路,核心组件包括 STC89C51 单片机、DS18B20 温度传感器、COMPIM 串口通信模块以及必要的电阻电容等外围电路。特别注意COMPIM模块的参数配置:双击组件设置波特率为9600bps,数据位8 位,停止位1 位,无奇偶校验位,这些参数必须与串口调试助手的设置完全一致。

在Keil 开发环境中,使用C 语言编写嵌入式程序,主要实现以下功能:进行系统初始化,采用精确延时算法生成单总线协议时序,读取DS18B20 的温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格式转换,最后通过串口发送到上位机。代码编译生成HEX 文件后,在Proteus 中加载该文件到单片机模型。

为实现虚拟串口通信,需要安装 VSPD 虚拟串口软件,创建一对互联的虚拟串口(如 COM3 和 COM4)。在 Proteus 中将 COMPIM 模块绑定到其中一个串口(如COM3),同时在设备管理器中确认该串口未被其他设备占用。打开串口调试助手,选择另一个虚拟串口(COM4),设置与 COMPIM 相同的通信参数。

进行联调时,首先在 Proteus 中启动仿真运行,观察电路各节点的电平变化和信号时序。然后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打开相应端口,即可接收到单片机发送的温度数据。调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单总线时序的微妙级精确性,串口通信的波特率误差控制,以及数据格式的规范性。

5 案例扩展及总结

在上述基础案例中,实现了温度数据的本地采集和串口传输,这已经涵盖了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知识点。为深化“专创融合”、对接更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扩展,将其演进为一个基于 Web的远程温度监控系统。将原有的有线串口通信升级为基于 ESP8266 等 WiFi模块的无线物联网传输方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远程监控系统:学生首先实现单片机通过 AT 指令与 WiFi 模块交互,将采集的温度数据以 TCP/IP 协议无线发送至指定网络地址;随后,在掌握基础 Web 后端技术(如 Flask、Django 或 Node.js)后,可自行搭建云服务器,编写 API 接口接收并存储温度数据,并进一步开发前端可视化界面(如实时曲线、数据看板、历史查询及报警功能),最终形成一个从终端感知、无线传输、云平台处理到应用层展示的全栈式项目,这不仅深化了嵌入式与网络通信的融合理解,更完整再现了工业物联网系统的核心架构,为学生参与“互联网 +' ”、“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蓝桥杯”等创新创业竞赛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综合实践平台 [5]。

参考文献

1. 张建, 李晓娜, 王甜, 等.“双创”背景下《嵌入式技术及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J]. 办公自动化 ,2025,30(15):35-38.

2. 郭慧娟 , 王海燕 , 郭新年 . 创新创业驱动下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5,21(17):146-148

3. 邢钰 , 许兵 , 代文鹏 . 融合 TRIZ 理论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案例研究——以基于串口通信的 LED 流水灯控制为例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5,(07):243-246.

4. 张加宏 , 杨天民 , 刘恒 , 等 . 一种嵌入式 PID 恒温控制的教学实验设计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7(10):211-215+219.

5. 黄艳 , 刘昕宇 , 权佳伟 . 大学生物联网实践竞赛引领下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J]. 科技风 ,2025,(20):65-67.

作者简介:

邢艺兰(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人工智能等。

刘朋(1990-),男,汉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金融风向控制等。

魏祥丽(1987-),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数据分析等。

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立项课题(编号:CXCYKC-2023-2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研课题(编号:JY-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