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戴印华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 277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已成为重要趋势。文章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教学意义,从情境教学、作业设计和素材选取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此背景下,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将小学数学生活化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此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教师利用多样化的生活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与抽象的数理概念相结合,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1]。在情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晦涩难懂的数学原理与切身体验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丰富的生活化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丰富的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应用过程,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随处可见的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牛奶盒、礼品盒、骰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特征,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形状特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物品的形状叫做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尝试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几何形体的直观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设计循序渐进的生活化作业
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购买、时间计算、图形认知等内容相结合,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近的作业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作业设计要注重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开展数学实践,如测量家具尺寸、制作几何模型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例如,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冰激凌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涉及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与计算。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类的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品,如饮料罐、蛋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可以对圆柱和圆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如让学生利用纸、剪刀等材料制作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测量模型的高度、底面半径等,为后续的计算做准备;随着学生对圆柱和圆锥认识的逐步深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计算类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圆柱形储物罐的容积、估算一个圆锥形帽子的体积等。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类的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设计包装盒、确定材料用量等。这些作业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完成这些拓展性作业,学生可以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选取适龄化的生活化素材
小学数学教学应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生活化素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直观,教师可选取学生喜爱的玩具、文具、图画等素材,开展与数、形、量等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3]。中高年级学生思维逐渐抽象,教师可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购物、出行等素材,引导学生解决涉及分数、百分数、图形变换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选取适龄化素材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新知,提高学习效率。
以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温度变化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意义和应用。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中国地图,标出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如哈尔滨冬季温度为-20℃,三亚温度为25℃等。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温度既有正值,也有负值。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温度为负数意味着什么?0℃在温度变化中具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负数表示低于0℃的温度,0℃是正负温度的分界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最冷和最热的地区,以及极端温度出现的时间和原因,加深学生对正负数在表示温度变化中的应用认识。选取温度变化这一适龄化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营造生活化情境、设计循序渐进的作业以及选取适龄化素材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教学创新,深入挖掘生活素材,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云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4,(11):100-102.
[2]李金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J].新教育,2024,(05):82-84.
[3]刘永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探究[J].新课程,2021,(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