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探究
袁丹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00
引言
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健康观念从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其体育教育承担着塑造青年一代健康理念、培养健康行为、奠定终身健康基础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健康习惯养成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健康教育将深刻影响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贡献。将健康促进理念全面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实现从技能传授向健康能力培养的转变,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意义
(一)个体发展:塑造全面健康素养,筑牢终身健康根基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轨迹,将原本碎片化的健康知识整合为系统性的生活能力。这种融合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每项运动对心肺功能、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的具体影响机制,懂得如何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强度和频率。湖南师范大学体医融合课程中,学生学会使用心率监测设备评估运动强度,掌握 RICE 原则处理运动损伤,了解不同营养素在运动恢复中的作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使他们具备了自主管理健康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在大学阶段植入的健康理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强大的延续性,当学生进入高强度的职场生活后,仍能保持规律运动、合理膳食、科学作息的生活方式,有效抵御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的侵袭。
(二)社会进步:培育复合健康人才,助推全民健康战略
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社会价值在于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了大批既懂专业又懂健康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健康水平整体提升的中坚力量。医学院校培养的体医结合人才不仅能开具药物处方,还能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康复方案;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在设计产品时会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和健康因素;师范院校的学生将健康教育理念带入中小学课堂。这些复合型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健康引领作用,他们在企业推行工间操制度、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在社区组织健康跑团、开展营养知识普及,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健康素养影响带动更多人参与健康行动。这种由点及面的健康传播模式,使大学生成为连接高校健康教育与社会健康促进的重要桥梁,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注入持续动力[1]。
(三)教育变革:革新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立体育人体系融合教育推动大学体育实现了从单维度技能训练向多维度健康培育的根本性转变,重新定义了体育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现路径。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练、测、评”模式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健康监测、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掌握运动生理学原理,在体能训练中融入心理调适方法,在健康测评中了解营养代谢知识,形成了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这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传授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健康成长的互动过程。智能化监测系统记录的不仅是学生的运动数据,更是其健康成长的完整轨迹,教师据此提供的个性化指导涵盖运动、营养、心理、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真正实现了全人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地实践。
二、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融合:重塑健康导向教学,创新评估监测机制
课程融合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体育教学的内容架构和实施路径,将健康促进元素深度嵌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而言,高校应开发“运动与健康”融合课程群,如在篮球课中加入膝关节保护专题,教授正确的起跳落地技术和护膝训练方法,配合运动康复专家录制的视频教程反复演练;在游泳课中融入心肺功能评估,让学生掌握通过游泳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运动处方,学会监测自己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在瑜伽课中结合压力管理技巧,指导学生运用呼吸法和冥想缓解学业焦虑,每节课预留 10 分钟进行情绪调节练习。湖南师范大学的保健班采用小班化教学,为 BMI 超标学生制定每周三次、每次60 分钟的渐进式有氧运动计划,配合营养师提供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和每日饮食记录反馈,一学期内平均减重 5-8 公斤。评估体系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要求学生佩戴运动手环记录每日步数、运动时长和卡路里消耗,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平台查看每位学生的运动轨迹和生理指标变化,每两周生成一份包含体脂率、肌肉量、柔韧性、心肺耐力等多维度的健康报告,据此调整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配合一对一的健康咨询答疑,真正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2]。
(二)学科协同:整合跨界教学资源,驱动科研成果转化
学科协同的核心在于建立实质性的跨专业合作机制,而非简单的知识拼接。体育学院应与医学院建立联合教研室,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共同编写《大学生运动健康指导手册》,明确不同体质学生的运动禁忌和适宜项目,并根据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内容。具体操作上,医学院教师每月为体育教师开展两次专题培训,内容涵盖运动生理学基础、常见运动损伤识别与处理、慢性病运动康复原理等,体育教师则需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获得“运动健康指导员”资格认证。科研转化方面,成立校级运动健康研究中心,设立年度专项基金支持师生团队开展应用研究,如针对大学生颈椎问题开发“办公室微运动操”,通过 3 个月的对照实验验证其改善效果后在全校推广实施。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智能运动指导系统,通过 AI 动作识别技术实时纠正学生的运动姿势,配套的手机 APP 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和营养建议,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收集使用体验,每学期至少更新一次算法模型以提升指导精准度,确保技术应用始终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并不断优化升级。
(三)文化浸润:营造健康校园生态,打造品牌活动载体
健康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活动设计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健康文化节”应设计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包括开幕式的千人健步走、每周两场的专家健康讲座、为期两周的健康知识竞赛、营养配餐展示与品尝会、心理健康趣味游园会等,每项活动都设置签到积分和互动环节,确保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三项以上活动。如设立“21 天健康打卡”设置阶梯式目标,第一周要求完成每日 6000 步和一次拉伸运动,第二周增加到 8000 步并加入 15 分钟力量训练,第三周达到10000步配合30分钟有氧运动,建立班级互助小组相互监督鼓励,完成率超过 90% 的学生可获得体育课平时成绩加分和健身房月卡奖励。校园环境改造包括在每栋教学楼设置运动能量消耗提示牌,如“爬一层楼梯消耗 15 千卡,相当于慢跑 2 分钟”,在食堂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和推荐搭配方案,配备触摸屏查询系统提供个性化营养建议,在宿舍区建设 24 小时开放的迷你健身房,配备跑步机、哑铃、瑜伽垫等基础器材,安装智能门禁系统记录使用频率,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参与运动。
(四)多元联动:拓展家校社会网络,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多元联动机制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协作流程,通过制度化安排确保各方力量形成持续稳定的合力。家庭参与方面,学校每学期初向家长发放《家庭健康促进指导手册》,详细说明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和改善建议,设立家长微信群定期推送健康知识和亲子运动视频教程,配备专职教师答疑解惑,每月组织一次线上家长健康讲座并录制回放供错过直播的家长学习。复旦大学的家庭运动APP 设置家庭运动排行榜,父母和孩子可以相互查看运动数据并点赞鼓励,系统自动生成家庭运动周报和月度总结,每月评选“健康家庭”并给予运动装备或健康体检券等实物奖励。社区服务采用学分制管理,学生每学期需完成20 小时的健康志愿服务才能获得2 个实践学分,服务内容包括为社区老年人带领晨练、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筛查、在中小学开展健康科普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活动实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校园健康驿站配备专业体质测试设备和 2 名专职健康管理师,每天开放 8 小时提供免费体质检测和运动指导服务,每学期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其健康指标变化趋势并提供持续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支持和干预方案[3]。
结语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重构、学科协同、文化浸润、多元联动等多维度的实践探索,高校正在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促进教育体系。这一融合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学生个体的健康素养,更在于为社会培养具备健康理念和健康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形成全民健康的良好生态。展望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理念更新,大学体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将持续深化,在智能化、个性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思洋 .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研究 [J]. 健与美 ,2024,(11):105-107.
[2] 卓霖 .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02):174-177.
[3] 王家宏, 许英男, 董宏.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1):1-9.
袁丹(1973-),女,湖北省京山市人,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