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的因素及策略探究
吕凯
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持续推进,终身体育理念成为国民健康建设的重要指引,而中职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体育教学不仅需提升学生体能,更需培育终身体育能力,文章以中职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探索科学培养策略,旨在破解当前教学短板,为中职体育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方向。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的核心因素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的核心因素呈现出相互关联的特征:其一是教学目标的导向偏差,其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锚点,过度聚焦体能达标这类短期任务,忽视了学生对可终身运用的体育技能的需求,同时与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体能储备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体育的长期价值,缺乏持续锻炼的内在动力;其二在于课堂内容的设计缺陷,内容同质化严重,未能兼顾学生个体兴趣差异,且未融入职业场景所需的体能与技能训练,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愿,难以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正向认知;其三课后开放与个性化适配不足,软件层面教师缺乏终身体育理念与职业体育教学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锻炼指导;其四课内外体育的衔接断裂,课后缺乏常态化、个性化的锻炼体系与跟踪反馈机制,导致课堂所学难以转化为长期的锻炼习惯,阻碍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固化。
二、中职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锚定实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中职体育教学的核心导向,其实用性与否直接决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成效,若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即便课堂形式丰富,也难以让学生形成长期锻炼动力。学校需围绕学生终身健康核心能力设定基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 2-3 项低门槛、易开展的体育技能,更要融入健康监测习惯的培养[1]。
例如,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使用运动 APP 记录心率、步数与运动时长,讲解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身体反应原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健康数据调整锻炼计划,避免盲目运动带来的损伤,从“会运动”向“懂运动”转变。学校需结合中职专业特色设定职业适配目标,避免目标与职业需求脱节:针对护理专业,可设定能完成 15 分钟急诊模拟转运且心率维持在 120-140 次 / 分钟的目标,匹配未来急诊护理场景;针对汽修专业,设定能连续 30 分钟搬运 8kg 零件且腰背肌肉劳损风险低于行业均值的目标,贴合零件搬运的职业需求,通过基础目标与职业目标的结合,让学生清晰感知体育与健康、职业的关联,激发主动锻炼的内在动力。
(二)优化课堂内容与实施
课堂内容与实施路径是连接教学目标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关键载体,其设计是否贴合学生兴趣与职业场景,直接影响锻炼行为的持续性 [2]。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需构建基础项目 + 兴趣项目 + 职业项目的三维体系,打破传统内容同质化问题。
基础项目保留田径、篮球等核心项目,确保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兴趣项目需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偏好,针对性地增设柔性项目、休闲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契合点;职业项目则需深度融入专业场景,例如针对机电专业学生,设计器械组装协调性训练。在课堂中模拟零件组装流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带轻微负重的器械拼接,同步提升肢体控制能力与职业技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设计幼儿体育游戏指导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跳绳、丢沙包等项目时,同步掌握如何将其转化为幼儿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在实施路径上,教师需采用分层教学 + 情境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运动基础将课堂分为基础组、进阶组、职业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指导,同时引入职业情境模拟,如护理专业课堂模拟“病房转运患者”场景,让学生在负重行走、平稳转弯的训练中,既提升体能,又熟悉职业流程,强化体育学习的价值感知。
(三)强化教学资源实操利用
教学资源作为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物质与人力保障,其实操性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课后自主锻炼的可行性,若资源仅停留在课堂使用层面,将难以支撑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课堂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改造现有设施,例如将普通健身房划分为护理专业康复训练区、汽修专业力量训练区,让硬件资源直接服务于职业体能培养;课后,通过校园智慧平台开通体育设施线上预约系统,明确篮球场、健身房、专业训练区的开放时间(如每日 18:00-21:00),并在各区域张贴自助锻炼指南,包含器材使用视频二维码、基础训练计划(如护理专业 “15 分钟平衡训练流程”、汽修专业 “20分钟腰背力量训练步骤”),同时利用教学楼走廊、宿舍楼下等闲置空间打造微型锻炼区,安装引体向上杆、弹力带挂钩、跳绳计数屏等简易设施,降低学生课后锻炼的空间门槛。从软件资源来看,学校需重点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操教学能力: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终身体育理念与职业体能教学专项培训,邀请高校体育专家讲解如何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让教师精准掌握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能需求。
(四)搭建课内外衔接桥梁
课内外体育的有效衔接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环节,若仅依赖课堂教学,学生难以形成持续锻炼的行为模式,需通过系统性设计构建课堂—课后的锻炼闭环[3]。
学校需构建常态化课后体育活动体系,打造社团 + 赛事 + 打卡三维参与平台:成立体育社团时兼顾兴趣与职业需求,如瑜伽社、飞盘社满足兴趣需求,护理职业体能社、汽修力量训练社满足职业需求,每个社团由专业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每周开展 1 次专项活动;举办专业特色体育赛事,如护理专业的康复技能接力赛、汽修专业的负重搬运挑战赛,通过赛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行课后锻炼打卡制度,借助校园 APP开发锻炼记录模块,学生可上传运动照片、视频或 APP 运动数据,学校每月评选月度锻炼之星,给予体育器材、社团活动优先参与权等奖励,通过正向激励强化锻炼习惯。此外,教师需提供个性化课后指导服务,建立学生体育成长档案 与线上指导平台: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偏好、职业需求,教师据此为每位学生制定阶梯式锻炼计划,通过持续的指导与反馈,确保学生课后锻炼有方向、有方法、有动力,真正实现课堂所学向终身锻炼习惯的转化。
结束语:
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提出了锚定实用目标、优化课堂实施、强化资源利用、搭建衔接桥梁的具体策略,为解决当前中职体育教学重课堂、轻终身的问题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智能运动监测技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锻炼方案,同时深化体育 + 职业融合力度,将体育能力纳入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持续推进中职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利军. 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武当 ,2022,(08):78-80.
[2] 崔治彪 . 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8):52-53.
[3] 黄善林 , 陈蔼莲 . 中职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的因素与策略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0(21):189-191.
作者简介:吕凯(1986.11—)男,汉族,河南新密人,本科学历,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