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媒体融合改革破圈路径探索

作者

郑徐丽

常山传媒集团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部署。以改革撬动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将成为主流媒体,特别是基层媒体的生存之需、变革之策、图强之方,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媒体融合改革的现状

当前,媒体融合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还留有需要继续完善、优化、升级的空间。

(一)突出成效

1. 系统布局 融合“一张网”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要求,省市县各级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其中市县两级融媒

体中心处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基层布局,走在了改革的前端,率先融合:一类报台合并,即同地区同级报社与广播电视台,甚至所在地区报道组和外宣办等具有新闻宣传职能的机构,打破机构壁垒,完全合为一个新的融媒体中心;该模式较为典型,例如 2017 年,衢州市常山县率先成立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今“”),将原有的县新闻中心和县广播电视总台融合。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资源,大力发展客户端、微信、网站、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2022 年,衢州市级报社与广播电视台也完成了融合挂牌。二是报台继续独立运行,部分地市结合各自媒体发展情况作出的适应性策略;三是报台不合并基础上,个别地区通过业务融合、通道融合等形势进行部分媒体融合发展,比如江西南昌市报台不合并,但采取一些业务融合的形式。

2. 赋能升级 平台全矩阵

近年来,各地在媒体融合道路上勇于探索,通过重构内容生产流程,逐渐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起“报网端微屏”同频共振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积极推动采编力量全面向新媒体转型、资金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转移,重塑“新闻 + 政务 + 服务商务”经营新模式。融合改革推动了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极大拓宽了传播覆盖面。例如作为一家山区县的媒体单位,所属各平台综合用户累计突破 80 万,其中新媒体矩阵用户55.4 万(微信公众号27.9 万、抖音号17.2 万、客户端10.3 万)。

3. 服务加码 功能加不停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新闻单位在做好日常新闻宣传的基础上,利用各平台优势,通过开设政策解读、完善便民服务、强化舆论监督,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有力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新闻单位及时发布涉疫权威信息,上线战疫求助平台,开发核酸采样站人数实时更新,媒体 + 服务的功能更加完善。

4. 能力提升 队伍快成长

媒体融合改革中,各地坚持人才优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引、专业培训、政策激励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融媒体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融媒体的内容创新、技术应用、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近五年来通过公开招聘、英才荟等渠道,累计招引各类专业人才40 名(其中研究生学历 3 名),目前集团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占 48.4% ,40 周岁以下占 59.3% ,一批高素质、年轻化的新闻工作队伍逐渐成为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存在问题

这十多年,各级媒体融合,尤其是县级媒体融合改革在缺乏行之有效、可供复制的成功模式前提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 旧思想跟不上新变化。大多市县级融媒体中心都是“合二为一”,由报社和电视台合并而来。融合后,虽然对部门架构重新梳理,对人员混合使用,但还是存在老旧思想,导致工作脱节,存在“两张皮”“两拨人”的问题,影响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工作上的创新。例如报纸的记者还是只写报纸稿,电视的记者只会写电视稿,各部门日常单一作战。

2. 产业经营困难重重。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时,大多数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财政兜底保障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而在改革时无法解决身份的“体制外”人员和自收自支身份人员财政是不管的。这批人员就得由单位自己负责“养活”,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不允许开展经营活动的,这就陷入两难局面。

3. 管理运行内部“打架”。改革时的“三定”方案中,融媒体中心内部岗位设置偏行政化,没有充分全面考虑到融合后的流程运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存在内设机构臃肿,职责上有“撞车”“脱轨”现象。导致经常出现一个任务,需要采访、新媒体、总编室、办公室等多个科室负责人同时联动,造成“人人都可管,人人管不了”,再到“人人都不管”,从错位到缺位,工作“绕圈”,效率下降。

4. 新闻质量明显下降。新闻立台,这是根本。融媒体之后,倡导“一鱼多吃”,一次采集多元分发,每个作品不再是局限于电视或报纸,而是要全平台传播。然而事实上现在一线记者编辑仍然疲于应付时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优秀新闻作品越来越少,有深度有思想的精品佳作难以看到。导致同一作品即使在不同媒体平台发布,也是复制粘贴居多,未能结合各媒体平台的特点创作出更符合传播特点和规律的不同作品。

二、探索破局路径

(一)加快构建“媒体 + ”平台。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县内党政部门信息资源,推进与党政部门技术平台对接,参与智慧城市、智慧城镇建设,整合市政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服务。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建好用好融媒体技术平台,强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分析、品牌推广等支撑,改革内容生产传播流程,不断优化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推进传统采编资源与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和深度融合,形成报、台、网、端、微协同联动、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完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改进内容生产供给。坚持“导向高于一切”的总要求,专注内容质量,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实施新闻产品提质工程和新闻品牌打造工程,办好精品栏目,加强舆论监督。创新内容表现形式,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制作新闻作品,推出适合移动传播、社交传播的新闻产品。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把内容供给和用户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转变。

(四)优化经营产业布局。政府从资金、政策、项目上扶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从基础的财政支持到整体规划战略,助力融媒体中心发展。例如可以在坚持党管媒体和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据市场规则,运用市场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例如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资产重组,积极尝试资本运营,县国资公司参与融媒体中心产业经营。

(五)加强全媒体人才引育。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对重点紧缺、专业性强的人才按照人岗相适要求灵活招录聘用。通过高校特招、全国招聘等形式,大力引进新闻、技术、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对于高级人才、特殊人才引进可特事特办,享受高薪等特殊政策待遇。

三、结论

融体融合改革不是小修小补,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付出更大努力更多创新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建立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深入改革,真正做到“你是我,我是你”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