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及舆情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卢君强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委网信办 834000

一、引言

信息时代,互联网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信息传播也变得空前迅速广泛。但这种开放性与便捷性,也让网络谣言有了滋生和传播的条件。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认知、引发社会恐慌,还可能破坏社会稳定,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制定有效的舆情干预策略,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速度快

网络谣言靠互联网平台,能在短时间里快速扩散。现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很普及,信息传播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条谣言发出来,几分钟内就可能被很多人转发分享,很快传遍整个网络。就像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的谣言在短时间内就会塞满网络,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有研究显示,网络谣言每小时大约能传播 2000 条,是传统媒体的几十倍,能很快吸引大量关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基于社交平台的高度连通性与用户节点网状交互机制,谣言一旦触发便可实现几何级数扩散,传播过程突破时空限制,呈现瞬时爆发、跨圈层渗透的病毒式蔓延态势,其传播规模与速度远超传统媒介环境所能承载的阈值。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是谣言主要传播地,用户发信息、转信息都方便,还像裂变一样——一个人转发,好多粉丝再转,范围扩得很快。论坛、博客、邮件、短信也常见。移动互联网发展后,各种手机应用成了新渠道。不同渠道覆盖不同人,让谣言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数据显示,超 70% 网民在社交网络传谣言,可见这很关键。

(三)传播内容夸张化

网络谣言为吸引眼球,内容写得很夸张,还带着强烈情绪和刺激性,容易戳中大家的敏感点,让人有共鸣,忍不住转发。比如食品安全谣言,常用“致癌”“剧毒”这类吓人说法,利用大家的担心快速传开。研究发现,夸张的谣言更易让人相信转发,因为能让人瞬间有强烈反应,满足对新奇刺激信息的喜好。但这类谣言会误导人,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造成社会混乱。

(四)传播群体复杂化

网络谣言的传播群体很复杂,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能参与。青少年好奇心重,辨别能力差,常常没核实信息就转发;有些中老年人分不清网络信息真假,也容易传播谣言。不同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因为认识有限或情感因素传播谣言,比如民生类谣言容易被普通人转发,专业领域的谣言可能误导业内人士。传播群体这么复杂,也让治理更难了。

三、网络谣言的舆情干预策略

(一)政府层面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谣言的界定标准、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用法律严厉打击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故意编发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的,给予行政处罚。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尽到主体责任,及时清理处置谣言,不然就得承担法律责任。

2. 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要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遇到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全面的信息,让公众知情。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渠道传递准确内容,避免因信息不透明滋生谣言。比如疫情期间,各地政府每天召开发布会、发通报,及时说清防控情况,有效拦住了谣言。同时多和公众互动,回应疑问,增强信息的公

信力。

(二)媒体层面

1.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媒体要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揭穿和驳斥网络谣言。通过深入调查弄清真相,给公众传播准确信息。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谣言风险并发出预警。一些主流媒体已经设了专门的辟谣栏目,核实并澄清网络谣言,引导公众了解真相。媒体还要报道谣言传播的案例,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

2. 提升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应积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通过讲座、公益广告、宣传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媒体知识和信息辨别技巧。提升公众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使其理性看待信息,不盲目信谣传谣。同时,媒体自身要加强从业人员素养培训,提高记者、编辑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和报道专业水平,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客观。

(三)网络平台层面

1. 加强技术防控

网络平台要多投入技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时监测分析平台信息。建谣言识别模型,及时发现并过滤谣言,防止扩散。一些社交平台已用算法查用户发的内容,发现疑似谣言就标记并限制传播。同时管好账号,封禁常发谣言的账号,从源头拦着谣言传播。

2. 完善平台规则

网络平台要制定完善的内容审核规则和社区公约,明确禁传信息类型,约束谣言传播。加大内容审核力度,建专业团队,严格审核用户发布的信息,确保真实合法。同时设举报渠道,鼓励用户举报谣言,对属实举报给奖励。通过完善规则,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四)公众层面

1. 提高公众辨别能力

公众应自觉提高网络谣言辨别能力,增强信息甄别意识。面对网络信息要理性冷静,不轻易相信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学会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对比分析不同来源,判断真实性。同时关注权威媒体和官方发布的信息,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此外,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谣言常见特征和传播手段,提升自身辨别能力。

2. 增强公众责任意识

公众应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认清传播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不随意制造传播谣言。积极参与谣言治理,发现谣言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平台举报,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同时,以自身言行引导身边人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抵制谣言传播。

四、结论

网络谣言传播对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影响严重,了解其传播特征并采取有效干预策略很关键。其传播快、渠道多、内容夸张、群体复杂且涉及心理因素,增加了治理难度。应对需政府、媒体、平台和公众合力:政府完善法规、发布权威信息;媒体发挥监督、开展素养教育;平台加强防控、完善规则;公众提高辨别力、增强责任。各方协同形成干预体系,可遏制谣言,维护网络健康与社会和谐。未来需持续关注,完善策略应对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洪英 .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信息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4):115- 119.

[2] 郑新玲 .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特点及主流媒体应对思考[J]. 记者摇篮 ,2025,(07):75-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