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本科院校美育教学有效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王韵甯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昌吉 8311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不仅在我国享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愈发受到关注。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输出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导致部分国人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职业本科院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及发扬传统文化的重担,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美育教学领域,给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职业本科院校教学水平、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1 美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美育教学是职业本科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审美素养是艺术素养的基础,涵盖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四要素,开展美育教学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稳步提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等能力。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美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通常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完成,如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便可以融入美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并展现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格魅力[1]。另外,随着时代发展,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学重点不再仅局限于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很多职业本科院校在美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在不同维度上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显著影响,包括认知层面、情感体验层面、能力发展层面等,详见表1。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学融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分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本科院校美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2.1 环境平台建设,创造美育空间之美

环境影响人,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应灵活运用校园环境这一要素,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的内容,与校园环境有关的包括传统建筑形制、文化符号以及技艺体系。以传统建筑形制为例,很多职业本科院校的建筑中均应用了六角凉亭的相关内容,其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经典形制,六边形结构象征“六合圆满”,飞檐设计寓意“展翅高飞”。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文化符号为例,无论是梅的坚韧,还是兰的淡泊,抑或竹的坚韧和菊的傲骨,都能融入校园文化设计中,既提升了校园景观的可观赏性,又能让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开展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立足于课程内容之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校园环境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让学生参与改造部分区域的校园环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园林布局、造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尝试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或对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名人轶事的文化长廊进行改造,借此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

2.2 载体平台支撑,深化美育内容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美术、音乐、舞蹈等),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尝试在美育课程中融入相关元素,并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美术课程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美育教学的关键学科,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渗透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国画和工笔画等传统绘画技法为例,教师先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班级群,便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初步掌握知识。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实物图片、视频等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审美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鉴赏,最后尝试临摹创作。除了美术课程外,音乐课程也是重要的突破口,中国传统音乐如同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记载着千余年来国人的情感与智慧,其不仅是旋律的结合,更是哲学观念的体现,无论是宫廷雅乐还是民间小调,背后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职业本科院校普遍设有学生社团,常见社团包括文化艺术类社团、体育建设类社团、学术科研类社团等,学校可以加大对文化艺术类社团的支撑和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国画社、古典音乐社和书法社等。社团体系的壮大不仅能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学相融合提供助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涵养。

2.3 实践活动创新,凸显美育过程之美

无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开展美育教学,抑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美育教育均不能仅依赖理论教学,而是要结合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学生的兴趣取向、能力水平和成长需求等多个方面,尽量给学生带来更好地活动体验,方能确保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正被推广应用到教育领域,在设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VR/AR等先进技术助力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挖掘适合开展实践活动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活动框架、补充活动细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全面收集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数据,为制定后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3]。另外,职业本科院校可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美育实践活动的视频等,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进行创作或“二创”,用自己的方式将美育过程、成果等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在相关平台上与网友互动,让更多人见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教学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美育教育缺位,不仅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还可能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思想站位不稳等情况。为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很多职业本科院校均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相关元素融入美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便是其中之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可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燕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创新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0): 1-3+6 .

[2] 李倩 .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本科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05):114-118.

[3] 魏冬梅 , 杨恒东 , 刘晨 , 李鑫 .“大思政”视域下职业本科第二课堂美育的创新路径 [J]. 三角洲 ,2024,(27):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