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客运与地面公交衔接协同机制构建
王玉
510525199403138908
轨道交通属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承担主干线路的运输任务,地面公交则更多地起到补充性和接驳的作用。虽然两者在功能上存在互补的性质,但是实际运行时经常会出现站点安排不协调、时间衔接不到位以及客流转换效率低等状况,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服务质量。创建起科学合理的衔接协同机制,既可改善资源调配情况,又能明显提升乘客的换乘感受,促使交通网络朝着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一、轨道与公交衔接现状中的核心问题分析
(一) 空间布局不协调降低换乘效率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地面公交网络布局仍然存在明显的优化空间。在部分区域当中,公交站点与轨道出入口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给乘客换乘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出行成本也有所增加。老城区由于道路结构繁杂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使得公交线路很难深入到轨道站点周边区域,进而造成一种“轨道服务范围有限,公交衔接能力不足”的空间隔离现象。在高密度地区公交线路过度拥挤造成资源浪费,在低密度地区则因为线路配置不够而产生服务盲区。当下的规划理念较为分散,缺少统筹协调机制,无法形成高效统一的换乘体系,于是乘客换乘路径变得更为复杂,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信任度和使用意愿。
(二) 组织割裂致使服务脱节
轨道交通以及常规公交系统运作主体多为各自独立的企业或者组织,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在实际运作当中,运行计划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联动体系,这就造成地铁发车间隔和公交班次难以做到精准对应。在高峰期很容易出现运力紧张的情况,而在低谷期又会引发资源闲置现象。因为缺少全局规划的视角,两者在时刻表衔接上的不足就显得格外明显,换乘效率不高,从而降低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而言,现有的协作机制仍然比较薄弱,如果遇到地铁延误的时候,公交调度不能及时调整运力或者给予替代接驳服务,最后就会波及到整个交通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 信息服务分离对出行体验的影响研究
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系统之间存在着信息割裂的现象,这造成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使得乘客难以获取跨模式换乘的数据。目前大多数城市中的轨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依然采用各自的移动终端或者电子显示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出行服务平台,乘客要分别去查询地铁班次和公交到站时间,这就降低了行程规划的连贯性和便捷性。部分枢纽站点的换乘指引设施仍然缺乏,内部标识系统不够清晰,导向标志模糊等情况时有发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让乘客迷失方向,增加心理压力。二维码互通技术虽然在局部地区已经达成,但是涉及到票价优惠、积分兑换等系统的整合工作还没有完成,整体的体验感还有待提高。
二、轨道与公交衔接协同机制的系统构建路径
(一) 构建一体化站点体系促进物理空间融合
轨道交通站点周围要统筹规划公交设施及其配套服务,创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把轨道出入口和公交站点安排在步行范围之内,而且恰当设置人行通道、候车区以及换乘指示牌,保证乘客可以顺畅衔接。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可以增设地面公交环线来分散交通压力,而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则要采用定制公交或者微循环线路填补服务空白。对于已经建成的站点,可以执行局部改变布局或者改良站台设计,解决空间资源调配失衡状况。新区规划时,应当提前把轨道和公交协同发展纳入总体布局,塑造功能完备、运转有效的多种模式联运系统。
(二) 优化联动机制提升运营效率
创建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同调度机制,目的是要达成运行计划、运力调配、班次间隔的动态改善。要形成跨部门协作平台,由轨道和公交企业联手制订包含早晚高峰、节假日、极端天气状况在内的综合运营方案。依靠大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得到客流分布、车辆轨迹、设备状态等重要数据,准确剖析供需关系,合理调配资源。在主要换乘节点设置联动调度系统,通过动态改变发车间隔来削减乘客等候时间,执行“接驳锁定”,当轨道列车晚点的时候,关联公交线路会自动一同延后发车时间,保证换乘顺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从而大幅度减小交通堵塞的风险。
(三) 推动信息平台融合以实现服务联通共享
创建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把轨道和公交线路规划、运行状况、到站时刻表、换乘指引等多种数据资源整合起来,做到跨终端的即时查询服务。依靠移动应用、站点显示屏、语音播报等媒体,及时发布换乘信息,以符合乘客从出行计划到旅程结束的全部需求。推动一体化票务系统形成,达成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之间的无缝支付衔接,加入积分管理、联程优惠、个性服务等功能模块,优化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便捷性,改善客户服务机制,巩固诉求反馈和回应流程,塑造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人 - 车 - 站 - 网”协同的智慧交通生态系统,给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协同运作给予数据支撑和决策根据。
三、结束语
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系统之间存在有机衔接,这成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通过执行空间布局改良、运作协调机制塑造、数据共享平台搭建以及政策法规完备等诸多方面的举措,可以形成起高效协同并能互利共赢的换乘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形之下,这种协作方式有益于改善交通资源分配状况,促使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发生转型升级,给民众赋予更为便捷、舒适并且高效化的出行服务,进而推进城市交通朝着智能化、人性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慎,凌小静,吴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接驳设施规模测算方法研究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 (04):55-57。
[2] 肖杰,宋元胜,谢毅,罗圆,鄢红英。基于离差 -Topsis 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模式评价 [J]. 综合运输,2020,42 (12):64-69,103。
[3] 汪敏,袁润文。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 (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