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类非遗与地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田振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61000

一、引言

沧州音乐类非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传承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协同不足问题。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在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中肩负特殊使命。本文聚焦,探索音乐类非遗与地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既为沧州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也为同类院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二、沧州音乐类非遗与地方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沧州拥有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等,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沧州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目前,沧州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从国家级到县级,各级非遗项目数量众多,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沧州音乐类非遗面临传承人才断层、受众群体萎缩等困境。老一代传承人年事渐高,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类非遗兴趣不足,导致传承链脆弱。在地方文化产业方面,虽有一定发展,但音乐类非遗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尚浅,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创新型的文化产品与商业模式,未能充分挖掘音乐类非遗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三、协同发展路径设计

3.1 教育传承体系创新

沧州可构建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将音乐类非遗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如在中小学开设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兴趣班,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在高等教育领域,等院校可发挥专业优势,设置音乐类非遗相关专业方向,如传统音乐表演、非遗音乐文化研究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开发音乐类非遗网络课程,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传承范围。此外,通过举办非遗音乐文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其对家乡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让音乐类非遗在教育传承中焕发生机。

3.2 产业转化模式构建

产业转化需创新模式。一方面,打造音乐类非遗主题文旅项目,以沧州丰富的运河文化为依托,在运河沿岸景点举办西河大鼓、沧州落子等实景演出,将音乐表演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前来感受沧州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开发音乐类非遗文创产品,如以木板大鼓的曲谱、乐器为元素设计文创饰品,将西河大鼓经典唱段制作成数字音乐专辑售卖,借助现代文创产业的力量,实现音乐类非遗的市场化转化。还可建立非遗音乐产业园区,吸引音乐制作、文化传播等企业入驻,形成集创作、表演、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推动沧州音乐类非遗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3.3 数字传播生态打造

数字技术为音乐类非遗传播开辟新路径。可搭建沧州音乐类非遗数字资源库,对西河大鼓、沧州落子等经典曲目进行音频高清修复、视频多机位录制,同步标注曲谱解析、历史渊源等文字信息,形成可检索、可下载的立体化数据库。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用户通过 VR 设备即可“亲临”非遗表演现场,感受传统音乐的现场张力。在传播渠道上,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非遗音乐挑战赛,鼓励传承人、高校师生及网友创作改编作品,利用算法推荐扩大传播半径。开发互动性数字产品,如非遗音乐节奏游戏、虚拟传承人对话系统,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通过构建“资源存储 - 沉浸体验 - 互动传播”的数字生态,让沧州音乐类非遗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从地域文化符号到大众文化IP 的转化。

四、保障机制与实施策略

4.1 政策与资金支持

政策引导需构建多层次保障框架。地方政府可出台《沧州音乐类非遗产业协同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高校、企业、文旅部门的权责分工,将非遗保护纳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非遗产业协同推进会,破解资源整合中的行政壁垒。资金支持可创新“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模式,设立非遗协同发展专项基金,对高校非遗研究项目、企业转化项目给予阶梯式补贴,对年产值达标的非遗企业实施税收减免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通过 PPP 模式共建非遗产业园、数字传播平台,形成多元化资金供给体系。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既能筑牢非遗保护的制度根基,又能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为协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4.2 人才培养与社区参与

人才培养需构建“高校 - 传承人 - 市场”联动机制。可开设非遗传承创新实验班,采用“双导师制”——高校教师教授音乐理论与现代传播知识,非遗传承人传授表演技艺,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文化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参与非遗产品开发,提升实践能力[ ]。建立社区非遗档案,记录居民参与传承的故事与成果,增强社区认同感。通过人才培养激活创新活力,借助社区参与夯实传承土壤,形成“专业人才引领、全民参与守护”的良性生态。

4.3 评估与长效机制

构建动态评估体系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可建立由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文化产业从业者组成的评估委员会,从文化传承效度、产业转化效益、社会参与度三个维度设置量化指标。文化传承方面,监测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增长率、青少年学习参与率等数据;产业转化层面,追踪非遗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营收增长率等指标;社会参与维度,关注社区非遗活动覆盖率、公众满意度等参数。评估周期设定为每季度抽样监测、年度综合评估,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指标数据,形成可视化评估报告 [3]。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反馈 - 调整”闭环。将评估结果与政策支持、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表现优异的协同项目给予资源倾斜,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启动帮扶整改程序。

五、结论

沧州音乐类非遗与地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需构建“教育传承—产业转化—数字传播”三位一体路径,并依托政策资金、人才培养及评估机制形成保障体系。高校在其中可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教育创新培养专业人才,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研究表明,唯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才能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产业升级的双赢,为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后续可进一步拓展跨区域协同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游红梅 . 广西非遗“渔鼓”在职业院校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 戏剧之家 ,2024,(15):44-46.

[2] 邢真真谭璇. 广州数字音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2025.

[3] 胡启立 . 高校音乐教育的 " 协同效应 " 改革探索与实践 [J].中国教育学刊 ,2022(5):158-158.